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经验交流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夜间眩光危险因素

http://www.cnophol.com 2009-9-9 9:25:02 中华眼科在线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手术前危险因素。

    【方法】 对接受LASIK手术术后至少6月以上的55位(108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等值球镜-6.0 D以上)进行夜间眩光发生情况的调查。患者术前等值球镜(SE)-8.32(s=1.96)D(-6.0D ~ -15.87D),所有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调查时间为术后6~12月间,平均8.8(s=1.6)月。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患者发生术后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

    【结果】 55位患者中,18(32.7%)位患者发生了夜间眩光,几乎所有的眩光患者均为双眼对称性发生。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和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上有显著差异(P = 0.00,0.01,0.04)。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以及无过渡区切削是发生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 (P均< 0.05)。其中,瞳孔直径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达3.23倍。而最小光区直径对术后的夜间眩光的预测性不大(P >0.05)。

    【结论】 对于非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暗瞳孔直径、试图矫正的屈光度以及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为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当最小光区直径在5 mm以上时,光区大小与夜间眩光没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高度近视; 夜间眩光; 危险因素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具有视力恢复快和痛苦轻等特点,近年来接受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多,随着手术量的增长,术后夜间眩光、对比敏感度下降等视觉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2]。目前,对影响LASIK术后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有较多报道[3-5],但由于患者术前资料各异和缺乏统一的眩光检查标准,许多意见尚不一致。本研究重点对55位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调查,旨在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作进一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双眼高度近视(等值球镜-6.0D以上)伴有或不伴有散光,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过角膜瓣的并发症。共55人,108眼(其中两人为单眼手术),其中男20人,女35人,平均年龄27.8(s=5.0)岁(18~43岁),术前平均屈光度(等值球镜,SE,spherical equivalent)-8.32(s=1.96)D(-6.0D ~ -15.87D)。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的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方式,并由同一个医生完成。激光治疗仪为美国VISX STAR-S3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系统系列号:3540,软件版本为:4.52,主要性能有:可控制的智能混合型光斑、三维立体眼球跟踪系统;微角膜切开刀为法国产第2代Moria旋转式切割刀。在保留足够的角膜厚度的情况下,采用光区5.0 mm~6.5 mm加或不加过渡区(8 mm)的切削。在术后至少半年后即6至12月间进行夜间眩光(包括光晕、星芒、重影等影响视力的情况)的问卷调查(表1)。手术前后检查包括:显然验光、裸眼视力(UCVA,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最好矫正视力(BCVA,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暗瞳孔直径、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厚度,瞳孔直径测量在暗室内采用电脑验光仪(Nidek,AR-600,日本)测量后换算得出。对患者术前的拟矫正屈光度、暗瞳孔直径、光区最小直径以及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性。

    1.3   统计方法

    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的拟矫正屈光度、暗瞳孔直径、光区最小直径比较采用t检验,过渡区眼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夜间眩光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软件为6.12版SAS软件包。

    2   结   果

    2.1   术后夜间眩光情况

    依照调查表1,55位患者中,18(32.7%)位患者发生了夜间眩光,主诉光晕者占20.0%,星芒者10.9%,32.7%患者伴有夜间视力下降,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眩光患者均具有双眼对称性发生。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和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上有显著差异(P=0.00,0.01,0.04;表2)。

    2.2   夜间眩光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术前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以及无过渡区切削是发生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其优势比分别为3.23、3.0和1.39(所有P < 0.05)。而最小光区直径尚不能确定为术后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OR=0.55,P=0.33),瞳孔直径则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表3)。Logistic回归模型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Score-χ2=22.23, P=0.00)。

    3   讨   论

    3.1   矫正度数与术后夜间眩光的关系

    在上世纪90年代LASIK手术发明初期,人们认为LASIK手术可以治疗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范围高很多的近视,随着治疗范围的不断增加,人们发现术后夜间眩光发生率越来越高,直到1999年Knorz等[6]才提出将治疗近视的度数限制在-10D以下。由于早期治疗的近视度数很高,势必在角膜中央形成一个深而陡峭的切削区,加之切削的光区普遍较小,且缺乏过渡区,这样当夜间瞳孔自然散大时很容易就超过了切削区,发生眩光的机会相当之高。POP等报道[4]当治疗度数超过5D时,夜间眩光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尽管我们现在采用大光区和过渡区治疗,但发生夜间眩光的危险性增加3倍。显然,当治疗的度数太大时,角膜中央造成较深的切削区,除瞳孔变化的因素外,角膜瓣的对合程度下降,也是引起相差和眩光的另一原因。

[1] [2]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角膜屈光手术,高度近视,夜间眩光,危险因素)的信息
      热门图文

    秋日明眸护理点睛之术

    阻击生命中第一条皱纹

    几个拯救肉泡眼小窍门

    让30岁女人轻松远离“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
    全球医院网保健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