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燕 彭玉军 黄常青 杨霓 杨竹梅
[摘要] 目的 比较结膜下浸润麻醉与球后阻滞麻醉对小梁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30~70岁无手术禁忌证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200例(240眼),A组用球后阻滞麻醉完成小梁切除术100例(118眼)。B组用结膜下浸润麻醉完成小梁切除术100例(122眼)。结果 A组患者在麻醉时发生4例球后出血,B组患者没有发生麻醉并发症,两种麻醉方法对小梁切除术在麻醉效果、手术时间、术后眼压及视力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并发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膜下浸润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不会发生麻醉并发症,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结膜下浸润麻醉;球后阻滞麻醉;小梁切除术;比较 传统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常规采用球后阻滞麻醉,因为该法麻醉效果好且能降眼压,但是它对患者的刺激损伤大,会增加患者的痛苦[1],而且它的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包括球后出血、眼球穿通伤、视神经损伤、中央动脉阻塞、一过性黑、麻醉剂误入血管、中枢抑制,甚至死亡[2]。结膜下浸润麻醉却能避免这些并发症。德阳市眼科医院于2004年4月~2006年3月通过对结膜下浸润麻醉和球后阻滞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研究,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4月~2006年3月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18眼),其中男42例(50眼),女58例(68眼),平均年龄48岁,为A组。选取2005年4月~2006年3月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22眼),其中男45例(56眼),女55例(66眼),平均年龄51.5岁,为B组。以上两组青光眼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术前眼压控制在30 mm Hg(1 kPa=7.5 mm Hg)内。
1.2 手术方法 手术按常规小梁切除术方法进行,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前5 min用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每次1滴,共3次,麻药用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1∶1混合液。其中A组患者用球后阻滞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嘱患者注视鼻上方,于眶下缘中外1/3处下睑皮肤面先垂直进针,再转向鼻上方,有落空感后缓慢推入上述麻药5 ml,双手掌间歇加压眼球数分钟以降压、止血。B组患者则于颞侧球结膜处眼球切线方向进针,注入上述麻药1 ml,形成结膜局部隆起,用棉签按压使其扩散至结膜瓣区。A、B两组患者待麻醉起效后,开睑器开睑,上直肌牵引缝线,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做三角形巩膜瓣,切除小梁组织,做虹膜周边切除,缝合巩膜瓣和球结膜,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和地塞米松1.25 m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手术过程患者无疼痛,能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A组114眼(96.6%),B组110眼(90.2%);手术过程患者感觉疼痛,追加滴表麻药后也能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A组4眼(3.4%),B组12眼(9.8%)。经统计学分析,χ2=0.4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手术时间 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均为20~25 min。
2.3 术后眼压 20 mm Hg以下者:A组115眼(97.5%),B组118眼(96.7%);20~25 mm Hg者:A组3眼(2.5%),B组4眼(3.3%)。经眼球按摩后眼压正常,经统计学分析,χ2=0.11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术后视力 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或不变者:A组110眼(93.2%),B组114眼(93.4%);视力下降者:A组8眼(6.8%),B组8眼(6.6%)。经统计学分析,χ2=0.04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麻醉并发症 A组患者发生球后出血4眼(3.4%),2天后顺利完成手术;B组患者没有出现球后出血,眼球穿通伤,暂时性失明等麻醉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χ2=3.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