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雷晓斌
【关键词】 青光眼
前房延缓形成是抗青光眼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现对我科住院68例(119只眼)青光眼患者所做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前房延缓形成(18眼)的治疗情况予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青光眼滤过手术68例(119眼),男31例,女37例,年龄36~74岁,平均55岁。119眼中,原发性青光眼112眼(闭角型者106眼,开角型者6眼),继发性青光眼7眼;施行预防性虹膜切除术者52眼,1眼做了睫状后长动脉烧灼术,其余66眼做了不同方法的滤过手术,其中前房延缓形成者18眼,占27.3%。18眼中Scheie氏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者11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者2眼;巩膜咬切术(包括巩膜下咬切术)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者3眼;虹膜嵌顿术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者2眼。18眼只有11眼术后前房一直没有形成,其余7眼术后第一天前房虽已形成,但术后第2~7天前房重新消失者共5眼,术后第14天前房又消失者1眼,术后第67天前房再消失者1眼。
1.2 治疗方法①充分散瞳并适当加压包扎;②如果上述措施失败,则加用高渗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③如果经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前房仍不形成,我们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即在术眼的颞下象限,角膜缘外4~6mm处作2mm长的巩膜全层切开,将脉络膜上腔积液排尽,并用虹膜恢复器,通过该切口,探通至前房,由此隧道注入消毒空气。
2 结 果
①经过充分散瞳并适当加压包扎处理后,仅有7眼前房形成,占38.8%。②经过加用高渗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成功者6只眼,占33.3%。③手术处理成功者5只眼,占27.8%(其中术后前房一直没有形成,经手术处理后前房重新形成者3只眼;术后前房已形成但又消失,再经手术处理后前房重新形成者2只眼)。
3 讨 论
滤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滤道引流过分通畅,滤过泡瘘管及恶性青光眼。前三者的眼内压均低于正常,而后者则眼内压高。本文所讨论的18只眼无眼内压升高,瘘管试验亦全部阴性,属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或滤道引流过分通畅所致。 形成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首要因素是睫状体与巩膜附着最牢固的巩膜突处发生了分离,以致前房与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沟通,使房水进入脉络膜上腔,形成眼内引流。另外,手术眼的眼内压偏高,眼球充血,以及术中眼内压突然下降,均可促使睫状体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而产生浆液性渗出,甚至出血,形成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后,使玻璃体受压,继而致晶状体及虹膜前移,形成恶性循环。至于滤道引流过分通畅,则常与滤口过大有关。我们的滤过切口长度常规为3.5~4.0mm,但不同手术者略有差异。据临床观察,滤口偏大,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机会就多。本组3只眼施行虹膜嵌顿术,术后前房延缓形成2只眼,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滤口过大所致。通过滴用散瞳剂和适当加压包扎,前房随之逐渐形成。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与滤道过分通畅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在短期内,前者对后者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后者可以促使前者的发生或加重。
滤过手术后前房在术后一天形成是正常现象,但某些滤过手术,如Lanrange氏手术后,前房形成可延缓达4~5天之久。一般认为经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不应超过9天,否则需要采取手术措施。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者大部分可以通过充分散瞳,适当加压包扎,或加用高渗药物等处理后,使前房重新形成;小部分则需手术才能使前房重新形成。本组有1例经上述三种方法处理后前房仍不形成,我们对其作了第二次手术,并在空气注入道的角巩膜缘的巩膜表面作了电凝包绕,经这样处理后前房才得以形成。
从眼球的组织学来看,上方角巩膜缘的半月弧形区,其前缘为前弹力膜的止端,其后缘为后弹力膜的终止处,亦即小梁网状组织的前端-Schwalbe氏线,小梁平均纵长为0.6~0.7mm。因此,我们认为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切口,以不超过Schwalbe氏线向后0.6mm为宜。近来我们还对手术后前房已经形成而后又消失者,用2~3块消毒纱布轻压滤口,不加绷带包扎,亦常能使前房重新形成,这对日后滤道的引流无大影响。
(崇阳县妇幼保健院五官科,湖北 崇阳 437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