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琦
【关键词】 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病因为遗传或母体孕期病毒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能导致终身视功能障碍。因此,我们对1999年10月至2003年9月间收治的49例(62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9例(62眼)先天性白内障,男26例,女23例。年龄3~15岁,术前视力:光感至手动/眼前59眼,0.05 2眼,0.1 1眼 。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行角膜曲率和眼轴测量,按SP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根据生理屈光特点植入人工晶体,具体原则为:年龄3~4岁患者,按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减3D植入;5~6岁患者,按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减2D植入;7~8岁患者,按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减1D植入;8岁以上按实际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体为瑞典pharmacia公司提供的光学直径为5.5~6.0mm表面肝素处理一体式人工晶体或美国Alcon公司生产的光学直径为5.5mm一体式折叠人工晶体。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作巩膜隧道切口,晶体前囊环形撕囊(ACCC),直径为7.0mm,注吸皮质,植入人工晶体,在人工晶体后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体的光学中心推向下方,然后用撕囊镊在后囊中央作直径3.0mm左右连续环形撕囊(PCCC),玻璃体前界膜破裂的21眼作前段玻切,恢复圆瞳孔,调整人工晶体位置,冲洗前房粘弹剂及缩瞳剂,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用双星明散瞳,艾氟龙及典必殊滴眼。每日裂隙灯观察角膜、瞳孔、人工晶体位置及后囊混浊情况。术后半月验光和眼底检查,戴框架镜矫正屈光不正,并进行弱视训练。每半年重新验光配镜,调整镜片度数及弱视训练方案。
2 结 果
2.1 视力恢复情况
62眼术后1周、1年后矫正视力情况见表1。表1 视力恢复情况
2.2 后囊混浊情况
所有术眼散瞳检查,术后3月11眼(17.7%)出现后囊混浊,经Ⅱ期手术截囊或YAG激光治疗,视力得以改善,视轴区基本透明。
2.3 其它并发症
所有术眼均有葡萄膜炎发生,术后瞳孔形成渗出膜9眼(14.5%),经积极治疗除2眼未完全吸收外,均消退。人工晶体挟持5眼(8.1%),其袢近端被机化包裹,眼压正常,未作处理,未见青光眼、黄斑、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3 讨 论
儿童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能避免戴框架镜引起的像差,减少角膜接触镜引起的并发症,对于提高儿童视力,防止弱视形成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儿童屈光状态的生理值,患儿术后保留屈光度数来选择人工晶体度数,术后轻、中度的远视通过框架镜矫正,符合儿童的生理状态,避免了因年龄增长发生近视,术后视力提高明显。
后囊膜混浊是儿童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是由于残留的前囊下的晶体上皮细胞增生和纤维化。本组病例均行PCCC或加前段玻璃体切割,随诊显示,80%术眼视轴透明,眼底可见,说明一期后囊环形撕囊或加前段玻璃体切割应成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们对弱视的认识程度和经济原因,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多有形觉剥夺性弱视。因此,我们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除了应用框架眼镜矫正残余的远视状态,并随年龄变化验光调整镜片度数,还应结合遮盖及弱视训练。本组坚持长期有效的弱视训练,1年后视力0.8者达45.2%,取得满意效果,说明在家长密切配合下,进行长期有效的弱视训练,对于儿童视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湖北 荆门 44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