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琰
【关键词】 白内障
近几年来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在不断发展,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高。白内障在老年人眼科疾病中是发病比较普遍和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白内障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达万分之十五。
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原因。尽管现代手术为白内障治疗提供了最终治疗的有效手段。初、中期白内障仍需寻求药物治疗以期阻止或延缓白内障的进展。虽然大多数白内障的形成机理尚不完全了解,但已确知与下列因素有关:(1)过量接受紫外线、红外线、电离辐射、微波等;(2)药物或化学中毒,如过量接触类固醇激素、氰酸盐、秋水碱等;(3)由其他代谢性疾病引发,如糖尿病、半乳糖血症、半乳糖激酶缺乏症等。白内障发生均伴有晶体内的种种生化改变,如电解质平衡失调、氨基酸、维生素及还原物质减少,ATP浓度下降,脂质过氧化加速,晶体蛋白聚合及降解。因此,防治白内障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抗氧剂或抗氧化酶激活剂;中和紫外线、电离辐射及化学物质的晶体有害效应;并通过补充维生素、辅酶、谷胱甘肽、ATP以及应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1]。人们对白内障的药物治疗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虽有上百种抗白内障药物问世,但在临床使用中其疗效均有争议。目前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已应用于临床,中草药也已逐渐成为抗白内障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白内障药物治疗的现状作一比较回顾。
1 无机离子
碘化钾是最早用于治疗白内障的药物之一。有人认为碘具有促进晶体细胞再生作用,长期服用此药可减轻家兔萘性白内障的晶体上皮细胞损坏,点眼及眼浴均可改善早期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因此,一度认为对白内障有益,但经长期临床观察未发现有何明显效果。
2 含硫制剂
谷胱甘肽(G1utathione、GSH)含谷氨酸、胱氨酸和甘氨酸的三肽。由于含有游离巯基(-SH)而对调节和维持机体及眼组织,特别是晶状体稳定和内环境起重要作用。它是体内生物代谢中一种重要的抗氧剂。晶体内有较高的还原型GSH水平,白内障形成时其浓度迅速降低。1993年有研究表明国产谷胱甘肽滴眼剂能防治轻、中度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日本出现α-巯基丙酞甘氨酸(Tiopronin)与谷耽甘肽结构相似。对一组150例老年性白内障病人(275眼)进行双盲试验,每日给药3次。连续12个月。经裂隙灯、显微镜和视力检查表明有明显好转。
3 抗醌体制剂
其作用机理为竞争性的抑制醌内物质从而保护晶体活性巯基和防止蛋白变性。代表性药物如卡他林、法可利晴,两者与晶体蛋白的结合能力都很强,可保护晶体蛋白不受醌亚胺酸的化学损伤。卡他林(Catalin)是一种合有吡啶酚黄核素羧酸制剂。另有研究表明卡他林具有抗氧化作用也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减少晶体中的多元醇对糖性白内障有一定的延缓作用[1]。
4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AR)是在实验性糖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因此早在70年代已有很多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投入试验研究,并已有上百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它们都能不同程度的阻止或延缓实验动物糖性白内障的发生。Sorbinil(d-6-fluorospirochroman-4.4′-imidazolidine-2.5-dione)于1979年问世,是目前最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之一。服用sorbinil能有效的抑制糖性白内障的发生,亦能逆转早期半乳糖性白内障。局部滴用sorbinil也有相同效应。
5 维生素和能量合剂
维生素缺乏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补充维生素和能量合剂也成为治疗白内障的手段之一。维生素B1、B2、B6、烟酰胺、偏多酸等是葡萄糖无氧酵解过程中的多种酶的辅酶,可调节糖代谢。维生素C能使酶分子中的巯基处于还原状态维持酶活性,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变为还原型。维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化剂,在实验性免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可使50%的动物白内障形成得到延缓。维生素E或它与谷胱甘肽的合剂对因糖尿病、类固醇激素及温度升高所致的鼠白内障均有保护作用[2]。
6 非甾体类消炎药
双氯灭痛化学名为邻―(2.6-二氯苯胺基)―苯乙酸钠。双氯灭痛的眼科研究始于70年代末,因其副作用少长期使用安全可靠,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双氯灭痛在白内障手术中保持瞳孔散大有利于手术操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白内障术后CME的发生率达20%,临床研究显示白内障术后继续使用双氯灭痛能降低PELI术后CME的发生率。观察l2例曾有l眼已手术且术后均发生CME。当对侧眼手术后继续用药1个月,每日4次随访6个月进行多次检查无一例发生CME。基础研究显示双氯灭痛对后发障的防治有一定意义[3]。但目前尚无进一步的研究报告。阿司匹林也是一种潜在的抗白内障药物。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服用此药的类风湿患者白内障发病率较低。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清中色氨酸水平并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和微弱的降血糖作用。美国Yale大学Cotlier等对该校附属医院5年内确诊的68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单纯RA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平均长达10.4年者,白内障发生率低于同样条件的未服药患者;在同时患RA和糖尿病患者中,经常服药平均长达8.8年者,白内障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同样条件的未服药患者[4]。
7 中草药
中草药治疗白内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尽管中草药结构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但是由于各种白内障治疗药物均未获得满意的疗效,人们仍然不断对中草药滴眼液进行研究和探索。珍珠明目液以珍珠提取液为主要成分。它可减轻脉鼠半乳糖性白内障。障翳散是较早的一种抗白内障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麝香、梅冰及珍珠粉。麝珠明目液是近年来研究和使用都较为广泛的一种中药滴眼剂。其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珍珠为主[5]。中医认为麝香、冰片具有极强的通透性,能活血通络,芳香开窍,珍珠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因此可促进眼内外组织的新陈代谢,适用于中、早期白内障[6]。障翳散与麝珠明目液不足之处是剂型。以粉剂溶于基波中或混悬液点眼前摇匀。有少数病例有短时间刺激症状或异物感。克障灵滴眼液是以珍珠层粉提取液为基础应用于白内障密切相关的近似生理溶度的微量元素及其他活性成分组合而成。它能阻止或延缓多肽链中二硫键的聚合,维持细胞膜正常功能,保证晶体能的来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维持正常糖代谢,抑制醛糖还原酶过量的半乳糖而诱发动物糖性白内障模型的方法,对克障灵滴眼液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它可明显控制和减缓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7]。
8 其他药物
许多动植物制剂具有抗白内障的生物效应。如植物雪叶莲(CinerariaMaritima)挤压液,北美金缕梅(Hamamalis)浸出液的硼酸甘油液等。“海珠晶”眼药是从珍珠贝层中提取出的多种氨基酸制成的。有文献认为氨基酸可能直接参与眼内新陈代谢,抑制粘多糖分解酶,从而可能抑制晶体蛋白转化为醌的进程,此外还可能含有抑制机体内醛糖还原酶的未知成分[8]。
9 展望
抗白内障药物的研究一直与白内障发病机理的研究密切相连但由于白内障的病因尚未明了,且病程漫长难以在短期内对疗效作出判断。尽管有种类繁多的抗白内障制剂问世,但尚未有一种药物的防治效果得到普遍承认,随着白内障发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相信将发现更多的具针对性的抗白内障药物。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应用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结合中医药的传统经验和疗法。发挥一些中药制剂与天然提取物其毒副作用小、适于长期使用的特点,另外也可采用手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方努力,在白内障药物治疗的研究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商福.抗白内障药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1,(2):100-l03.
2 翁福海,娄建石,潘杏源,等.国产谷胱甘肽滴眼剂防治动物等半乳糖诱发的白内障疗效观察.眼科研究,1993,(4):249-25l.
3 谢雷克.双氯灭痛在眼科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7,21(4):207-2ll.
4 王祥群.阿司匹林防治白内障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7,2l(4):2ll-215.
5 卢隆平.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467例临床疗效观察报告.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4):22-23.
6 徐济兰.麝珠明目滴眼液对老年性白内障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7,15(4):250-251.
7 刘孝东,褚荣光,兰诸达.白内障治疗新药――克障灵滴眼液主要药效学研究.眼科新进展,1991,11(3):28-30.
8 周海林.“海珠晶”.眼药对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海洋药物,1990,(2):34-36.
作者单位: 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剂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