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治强,王晓艳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底疾病,为取得有效治疗,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56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0~68岁,45以下12例,45岁以上44例;就诊时发病时间最短1d,最长3个月。
1.2 诊断与分型
56例均常规进行眼科全面检查确诊,中央静脉主干阻塞20例,静脉分支阻塞36例。全部病例增多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并分为非缺血型38例,缺血型18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出血期15例,瘀血期30例,痰瘀互结期11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治疗
均口服芦丁、地巴唑、维生素C,早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中晚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2例缺血型做了视网膜光凝治疗。 1.3.2 中医辨证施治
①出血期:发病早期,视力正常或中度下降。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变细,静脉显著迂曲扩张,如腊肠状,视网膜以乳头为中心沿静脉支向周围呈放射状或火焰状出血,血色鲜红。治疗:宁血止血,活血散瘀,予宁血汤加减(仙鹤草15g、白芨15g、旱莲草12g、侧柏叶9g、白茅根9g、生地12g、栀子炭9g、赤芍15g、蒲黄20g、三七3g(冲)、泽兰12g、郁金15g、川楝子10g)。②瘀血期:视力障碍或轻或重,眼底出血已停止,血色暗红。治法:活血散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当归10g、生地12g、川芎10g、泽兰15g、丹参15g、郁金15g、三七3g(冲)、蒲黄子20g、茜草15g、甘草6g),视网膜水肿加坤草20g、车前子20g。③痰瘀互结期:视力轻中度下降,眼底出血已止,出血逐渐吸收,但视网膜前有渗出物或机化物形成。治法:活血化瘀,除痰散结,以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2g、陈皮10g、半夏9g、茯苓12g、竹茹6g、郁金12g、三七6g(冲)),脾虚湿困者加党参30g、白术10g、干姜9g。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评定标准
视网膜出血、渗出吸收,水肿消退,视力恢复到1.0者为治愈;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水肿消退,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好转;视网膜反复出血,并发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不提高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结果 (略) 3 讨 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常见眼病之一,属中医“暴盲”范畴,本病原因复杂,主要是血管硬化、炎症、血液循环淤滞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视网膜静脉高度曲张、广泛性出血为特征,并以血瘀、出血、水肿、渗出为主要病理改变 [1] 。有的学者认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应以动脉硬化的压迫为主导因素,笔者观点与此相同,因为它与视网膜动静脉的特殊结构有直接关系。中央静脉阻塞多发生于巩膜筛板或筛板后部,分支阻塞都在动静脉有共同外膜的交叉处。
笔者将静脉阻塞的病程分3期,均以血瘀为基本病理改变。《血证论》指出“凡离经之血就是瘀”、“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中医有“瘀血不化,新血妄行”之说,因此病之初治以止血为主,适当加入祛瘀药,出血停止之后祛瘀为主,适当加入止血药,实为标本兼治之法,既能使血瘀加速消散,又能防止再次出血。本病日久,视网膜往往可见黄白色渗出物掺杂其间,此为气血不畅、津液衰败、气血化痰、痰瘀互结之象,治疗应以祛瘀除痰散结为主,适当加入止血药。 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将其分为非缺血型及缺血型2种,两者的预后截然不同,缺血型可因视网膜大面积缺血、缺氧而产生血管生长因子,引起视网膜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预后不良,非缺血型预后较好。
通过56例患者观察,笔者认为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血、化痰散结等功效,能够降低血脂、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临证时辨证施治,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配合西药对症处理,有利于病情恢复。
[参 考 文 献] [1] 项广珍,赵秋溪.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2(9):37 (1.山东省平度市中医院,山东平度266700;2.山东省平度市技工学校医务室,山东平度266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