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霞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442000
【关键词】 青光眼 心理 老年人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我国正常人群发病率为0.21%~1.6%。此病多为中年和老年性疾病,发病年龄为40岁以上,以进行性视力丧失为特征,最终致盲[1]。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分析其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助于在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中采取正确的对策,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治疗老年青光眼患者86例,年龄60~92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男性12例,女性26例;开角型青光眼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继发性青光眼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
2. 老年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分析
2.1 焦虑 当老年青光眼患者合并有角膜水肿、病理性眼压增高、视力骤降、恶心、呕吐等一系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症状后,对于尚存一定视力者,则担心会完全失明,给子女们增加负担,对于农村老人,最担心的是经济负担等,从而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的心情,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2.2 急躁 青光眼患者情绪易激动,性格平时就容易激动,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些事情在别人眼里不算什么,而青光眼患者则反复思考、认真追究。一旦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青光眼急性发作。急性发作后,性情更加急躁,情绪更难于控制。还有的患者接受手术后对视力不升不能接受而心烦意乱。
2.3 忧虑和担心 由于缺乏对青光眼的认识,缺乏对青光眼的治疗、护理、康复知识,患者对自己病情及其预后不了解,也有的患者对康复的期望过高,期望通过手术提高视力。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经过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视力提高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因而患者对能否恢复视力心中没底,有忧虑和担心的情绪反应。
2.4 孤独、寂寞 住院后由于对环境和人群的陌生,加上视觉感知的改变和与人缺乏目光的沟通和交流,大部分患者会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常常一人独处,特别是那些与家人不和或亲人不在身边无人照顾的患者,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2.5 抑郁、绝望 青光眼为致盲性眼病,已经发生视觉感知缺失的患者,尽管可能有一只眼睛仍有部分视觉,尚未完全失明,但因为治疗效果未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或症状控制不够理想,患者会产生抑郁、绝望的心理,对治疗丧失信心,表现为极度沮丧甚至悲观厌世。
3. 护理措施
3.1 建立心理护理路径 患者入院后,嘱其一定不要急躁,并进一步说明情绪激动对于疾病的不良影响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明疾病的可治愈性,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尽量争得患者的充分信任,针对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和疏导,并结合老年人心理特点,鼓励其倾诉内心感受并宣泄压抑在其内心的痛苦,减轻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寻求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共同给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3.2 关心、体贴 关心、体贴患者是对眼科护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护理青光眼患者过程中,更加应该注意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患者的痛苦是护理成功的前提。护士除了要做到举止文雅、态度和蔼以外,还必须多接近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尊重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多做健康教育,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高尚品德,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及亲切感,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主动配合治疗,加速疾病的康复。
3.3 护士自身修养 提高护士的人文素质,给患者以文化关怀是新型护理模式对护士的基本要求。护士应该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疾病的认识、经济状况、对治疗护理措施的理解等,根据患者的社会职业、文化背景、经济承受能力、对青光眼疾病认识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力度等,从具体情况出发,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想方设法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及忧虑心理。
3.4 建立良好的心态 护士要善于倾听患者的诉说,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保持最佳状态。
3.5 自理能力指导 有的青光眼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间,严重焦虑,甚至悲观失望。因为不能适应突然的视力减退或丧失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护士有责任给予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减轻患者的自我贬低心理。特别是对处于悲观、消极对抗甚至拒绝治疗的双眼失明患者,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和特点,通过康复保健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增强独立生存的信念。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工作,方便患者满足患者自我护理的需求,使医、护、患及家属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或共同解决因为视力下降带来的不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 小结
青光眼急性发作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在发病或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有很大心理压力,一旦再次发作,往往对治疗缺乏信心。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了解老年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积极实施心理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联红.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5(2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