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伟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合浦卫校附属医院眼科,广西 合浦 536100)
【摘要】 目的 评价轴性近视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6例(56眼)老年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摘除,植入5.5mm PMMA硬性人工晶体。患者年龄为69.72±6.36岁,眼轴长为27.56±1.21mm,角膜曲率为43.38±1.36D,人工晶体屈光度为9.59±3.65D。结果 术后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37眼(66.07%);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46眼(82.16%)、50眼(89.46%)及50眼(89.46%)。结论 轴性近视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但眼轴极长者(>30mm),视力恢复较差。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晶体,人工;近视
小切口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屈光状态稳定、视力恢复快和效果好等显著优点[1]。我们对高度近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对46例(5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小切口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男19例24眼,女27例32眼;年龄69.72±6.36岁。眼轴长度为27.56±1.21mm,其中25.2~30mm者44眼(78.57%);>30mm者12眼(21.43%)。角膜曲率为43.38±1.36D。晶体核硬度分级,Ⅰ级9眼,Ⅱ级11眼,Ⅲ级16眼,Ⅳ级以上20眼。术前裸眼或矫正视力为眼前手动~0.4。全部患者术前均测量角膜曲率(苏州YZ38型)、眼轴长度及人工晶体屈光度。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麻醉,作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在上方或颞上方作5.5 mm的 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深度为巩膜厚度的一半,外切口距角膜缘2.0 mm,内切口位于角膜缘内2.0 mm的透明角膜。于3点钟方位角膜周边部作侧切口并插入前房维持器,用3.2mm穿刺刀由隧道底部刺破角膜进入前房,前房内注入粘弹剂,行连续环行撕囊,扩大隧道的内切口使其大于外切口呈梯形。行水分离后将粘弹剂从核的边缘注入核后方使核与外皮质层及后囊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将5.0 mm直径的注水晶体圈匙伸入核的后方托起核缓缓抽出。注吸干净囊袋内清除皮质。植入PMMA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切口可自行闭合。结膜瓣烧灼粘合,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术毕单眼包扎1天,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眼轴为25.2~30mm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迅速,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40只眼,占90.91%,术后1个月视力趋于稳定。眼轴>30mm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差,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2只眼,仅占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23.90,P<0.01)。
2.2 术后角膜散光和角膜曲率 全部患者术后角膜散光较小,屈光状态稳定。本组术前散光为0.97±0.81D,术后1周为1.96±0.87D,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6.23,P<0.01)。角膜曲率术前为42.89±1.16D,3个月为43.31±1.55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62,P>0.05)。
2.3 并发症 术中后囊破裂4眼,但前囊膜完整,晶体植入睫状沟,少数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轻度水肿、后弹力层皱折,均在1~3天内自行消退。4只眼术后第1天前房内出现纤维素样渗出物,经散瞳和局部滴用激素液后3~5天消退。8只眼出现后囊膜轻度混浊。未见黄斑囊样水肿,随访6~18个月,视网膜脱离2例(占3.57%)。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