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华 刘堂兵 侯英芳 杨黎 陈海 作者单位: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 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磨镶术 原位角膜 高度散光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最主要的近视治疗手术方式,对常规近视和散光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对其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效果临床上普遍认为预测性欠佳。我院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散光并有1年以上完整随访记录患者76例147眼,其中男31例58眼,女45例89眼,年龄18~44岁,中位数25岁。近视度数为-0.50~-11.50(-5.71±2.62)D,散光度数为-3.00~-6.00D(-4.26±0.82)D。术前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0.01~0.2,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0.5~1.2,≥0.8者132眼。角膜屈光力平均44.86D,角膜厚度均>500 μm。排除眼部其他疾患,无全身胶原结缔组织和免疫性疾病。
1.2 围手术期
1.2.1 术前检查: 行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非接触式眼压检查、裂隙灯眼前段、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全部病例均于散瞳后检影、电脑验光及自然瞳孔下复验,以主觉复验结果为准。
1.2.2 手术设计: 球柱镜度数按厂家提供数据执行,个别超高度近视患者由于角膜厚度的限制或大于40岁有阅读需求者,球镜度数降低-0.25~-0.75DS,切削直径6~6.5 mm,切削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大于260 μm,并且大于1/2中央角膜厚度。
1.2.3 手术方法: 使用NIDEK公司MK2000型角膜板层刀,根据角膜最低的K值选择负压吸引环,瓣厚130 μm,蒂位于鼻侧,掀开角膜瓣,吸干角膜床面水份后,摆正头位,海绵片遮盖鼻侧瓣蒂部,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小光斑飞点扫描技术进行切削;切削完毕后以平衡液将角膜床冲洗干净,角膜瓣复位,吸血海绵在创缘处吸出角膜层间水份;结膜囊滴0.3%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典必殊),裂隙灯检查无异常情况后,戴硬性眼罩遮盖术眼。
1.2.4 术后处理: 术后眼罩遮眼1 d,次日复查视力、电脑验光、角膜情况、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检查。术后1d开始0.3%氧氟沙星眼液(泰利必妥眼液) 滴眼,每日4次,共1周;0.1%玻璃酸钠眼液(爱丽) 滴眼,每日3次,共12周;0.1%氟米龙眼液滴眼,每日4次,1周后每周递减1次至停药;角膜基质床厚度低于280 μm者,加用0.25%噻吗洛尔眼液滴眼,每日2次,1个月后改为每日1次,共3个月。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视力 术后1d,136眼(92.5%)UCVA达到术前BCVA,11眼低于术前BCVA 1行;术后1周143眼(97.3%)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术后1年, 141眼(95.9%)UCVA≥术前BCVA,144眼(97.9%)在0.8以上,135眼(91.8%)在1.0以上,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例因蒂部混浊未达BCVA,1年后行LASIK矫正-2.25D散光,1个月后视力恢复到1.0。术后患者均满意。
2.2 散光度数 术前147眼散光度数为-3.00~-6.00(-4.26±0.82)D;术后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矫正率146眼(99.3%)。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2周眼压升高1例,双眼分别由术前13.5 mm Hg(左)和14.0 mm Hg(右)升高到28.5 mm Hg(左)和29.2 mm Hg(右)。立即停用氟米龙眼液,改为1%双氯芬酸钠眼液(迪非)替用,0.25%噻吗洛尔眼液滴眼,每日2次,1周后恢复正常。夜间眩光3眼,术后1个月开始逐步适应。因蒂部混浊出现不规则散光1眼。所有病例经术后1年以上随访,未发现角膜瓣移位、角膜上皮植入、角膜上皮下混浊、偏心切削、中央岛、继发性角膜膨隆等并发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