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6月视力0.5~1.0者12眼(57.14%),0.3~0.4者6眼(28.57%),0.1~0.2者2眼(9.52%),低于0.1者1眼(4.76%).
2.2 术后眼压 术后6月眼压在12.23mmHg~20.55mmHg范围内有19眼,2眼需每日局部点0.25%噻码心胺滴眼液2次,眼压可控制在20.55mmHg以下。
2.3 术后并发症 角膜水肿10眼(47.62%),前房纤维炎性反应7眼(33.33%);浅前房1眼(4.76%);前房少许积血1眼(4.76%)。经适当处理一周后,以上并发症均消失。无切口渗漏、角膜内皮失代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
2.4 术后滤过泡 术后15眼(71.43%)为弥漫扁平型滤过泡(Ⅱ型),4眼为(19.05%)微小囊泡型滤过泡(I型);功能型滤过泡(I型及Ⅱ型)共19眼(90.48%),另2眼无明显滤过泡。
2.5 眼底 术后眼底及视野检查未发现视神经进行性损害。
3 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前段解剖结构异常,前段空间较狭窄,晶状体较厚,晶状体前后径较长。瞳孔缘相对位置较靠前,瞳孔阻滞力大于后房水压力,瞳孔阻滞,后房压力增加,周边虹膜膨隆,形成狭窄甚至关闭的房角。同时虹膜贴向小梁网,导致房水流出道关闭,眼压升高,反复的瞳孔阻滞成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潜在始动因素。晶状体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上起到重要作用。早在1945年,Guyton就提出白内障摘除术可以使眼压下降[1]。本组病例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解除了晶状体因素的影响可以从发病机制上有效地阻止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
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手术治疗,传统方法是根据前房角粘连程度选择虹膜周边切除术(前房角粘连闭合〈1/2圆周)或滤过性手术(前房角粘连闭合>1/2圆周,最大耐受药量未能控制眼压在安全范围)[2]。单纯的小梁切除术后在早期易出现浅前房,滤过泡瘢痕化,并且术后的炎性反应及眼压变化会影响房水的理化性质和眼内代谢,加速了白内障的发展。据报道排除年龄和糖尿病因素的影响,小梁切除术可使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78%[3]。笔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由同一巩膜隧道切口,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前房密闭,眼压恒定,降低了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中用月牙形隧道刀做巩膜瓣,创面光滑,组织损伤小,降低了瘢痕形成,有利于滤过功能形成与维持。本组21眼中19眼术后具有功能性滤过泡占90.48%。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状体术具有散光小、反应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的特点[4]。联合小梁切除术前房形成好,眼压得到了控制。本组21眼中19眼(90.48%)术后眼压低于20.55mmHg。笔者认为本术式的关键在于:术前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或接近正常,且最好维持3~5d;术中充分应用黏弹剂避免对角膜内皮、后囊及虹膜的损伤;术中确保人工晶状体位于囊袋内,避免植入睫状沟内引起炎性反应和房角的阻塞。
总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能有效控制眼压之效果,且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是基层医院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Guyton Y,Francis IC,Lertusumitkul S,et al.Primary phacoemulsification for uncontrolled angle-closure glaucoma[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0,26∶1012
[2]周文炳,主编.临床青光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5
[3]Lazaro C,Benitez-del-Castillo JM,Castillo A,et al.Lens fluorophotometry after trabeculectomy in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J].Ophthalmology,2002,109(1)∶76
[4]刘平,闫海,王新,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596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