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莉 孔屹 陈昌秀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97医院眼科,江苏 徐州 2210041
【摘要】 目的 观察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 将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 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A组212例(240只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将邻近角膜缘干细胞滑行平移至创面,缝合固定。B组192例(198只眼),行同侧颞上方带游离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观察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 A组角膜创面与供区创面均于术后1~3天上皮愈合,移植片均存活,1周左右水肿消退;4周后角膜表面新生血管逐渐退缩,上皮光滑,内眦部结膜平复、无充血;6周后角膜表面透明。随访12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23眼复发。手术复发率9.58%。B组角膜创面与供区创面均于术后1~3天上皮愈合,31眼移植片于术后2~5天脱落,随访12个月,有49眼复发。手术复发率25.52%。A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安全、简便、有效和复发率低的方法。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不适;累及瞳孔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多数学者认为可见光和紫外线的作用与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发展有关[1]。治疗方法大都采取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板层角膜以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均有不同程度复发。我们采用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明显减少术后复发率,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要求行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患者共404例438眼,男197例205眼,女207例233眼,年龄31~69岁,平均(49±4)岁。患病时间最短1年,最长13年。其中63例63眼为复发病例。胬肉均生长于鼻侧,手术指征为胬肉头部长入角膜缘内2 mm以上。随机分为2组,A组212例(240只眼),采用带蒂邻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192例(198只眼),行同侧颞上方带游离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1.2 方法 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2.1 A组手术方法 ①1%丁卡因表面麻醉2次,2%利多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球结膜下注射,使结膜易与结膜下组织分开。②有齿镊子夹住胬肉颈部,用剃须刀片自胬肉头部外作角膜浅层切口,仔细、彻底分离胬肉组织,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同一角膜层内继续分离越过角膜缘至巩膜;用小蚊式钳夹住胬肉头部变性结膜组织,手柄越过鼻部置于对侧眼前方,充分暴露创面及结膜下;将结膜下变性、肥厚组织分离至近泪阜处,去除所有结膜下、巩膜表面纤维增生组织,避免损伤内直肌,暴露巩膜,热凝止血。③自创缘处分别向上、下分离球结膜,并垂直于创缘距角膜缘3 mm剪开球结膜约1.5 mm;作角膜缘内0.5 mm宽透明角膜上皮切口,弧长2~4 mm(1~2个钟点范围),垂直于角膜上皮切口放射状剪开球结膜约5 mm,分离形成2片带蒂的角膜缘干细胞植片。④植片靠拢平移至巩膜创面,10-0尼龙线对位缝合结膜及角膜缘,并固定于巩膜创面和角膜缘浅层,植片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上、下方角膜缘浅层;将鼻侧结膜瓣复位,使其无任何张力,剪除胬肉头部变性组织,修整后将其与结膜创缘对位缝合。上、下方各暴露一底向角膜缘的三角形供区创面,不予特殊处理。⑤术毕结膜囊涂复方妥布霉素眼膏,包扎术眼。
1.2.2 B组手术方法 步骤①、②、⑤同A组;③取同侧眼颞上方相应大小、包括游离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缝合固定于巩膜创面。术后次日换药,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4次/d,7天拆线,随访12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A组角膜创面与供区创面均于术后1~3天上皮愈合,移植片均存活,1周左右水肿消退;4周后角膜表面新生血管逐渐退缩,上皮光滑,内眦部结膜平复、无充血;6周后角膜表面透明。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1行者104眼,2行者63眼,3行者49眼。23眼复发,术后复发率9.58%。B组病例角膜创面与供区创面亦于术后1~3天上皮愈合,其中31眼移植片于术后2~5天坏死脱落, 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1行者95眼,2行者44眼,3行者25眼。49眼复发,术后复发率25.52%。A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χ2=52.03,P<0.01)。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