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卫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 疱疹病毒; 诊断; 治疗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是由人类疱疹病毒家族感染,以闭塞性视网 膜血管炎(小动脉炎为主)、出血,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前房炎症,视神经炎等病变为特征的一类 综合征。1971年由日本的Urayama等[1]首次报道。该病好发生于健康成年男性,亦可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起病急,发展快,可累及单眼或双眼,若不及时治疗,后期常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造成严重的视功能损伤。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眼科收住院治疗的17例21眼AR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2月确诊为ARN并收 入院治疗的病例共计17例(21眼),其中男性13例(76.5%),女性4例(23.5%);发病年龄9~58岁,平均36岁,双眼发病4例(23.5%),单眼发病为13例(76.5%);就诊时距发病时间:10天~1个月12例,1个月~6个月4例,>6个月1例。 1.2 诊断标准
ARN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特征。本组21眼诊断均根据1994年美国葡萄膜炎协会(American Uveitis Society)制定的ARN诊断标准[7] :(1)周边视网膜一个或多个局灶性、边界清楚的视网膜坏死灶;若未予抗病毒治疗,病灶进行性发展; (2)阻塞性血管病变;(3)前房内及玻璃体炎症;(4)视神经炎及后期发生视网膜脱离。
1.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无发热、头痛等感冒样前驱症状,亦否认既往有疱疹病毒感染史。其中5例在当地医院拟虹膜睫状体炎治疗,2例(4眼)拟葡萄 膜炎治疗,一例发病前有外伤史,在当地医院拟视网膜震荡治疗20天。主诉有眼前黑影飘动者12眼,眼红、畏光表现4眼,所有病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急剧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6眼(28.6%),眼前指数~0.1之间13眼(61.9%),0.1~0.5之间2眼(0.095%);眼部表现:除2眼因玻璃体炎症无法窥见眼底外其余19眼均有不同程度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周边散在的边界清楚的视网膜坏死 灶、中重度的玻璃体炎表现,11眼(52.4%)有前部葡萄膜炎表现,伴发视神经炎2眼(9.5%),就诊时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眼(33.3%);共15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为造影早期视乳头为淡高荧,渗漏明显,造影晚期为强荧光,视网膜动静脉充盈迟缓。视网膜周边小动脉、小静脉广泛闭塞呈白线状,部分管壁着染,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周边部大 片低荧光之间有斑片状、团状高荧光,部分病例周边部大片萎缩灶色素沉着,呈斑驳状荧光斑。2例造影晚期伴有黄斑囊样水肿。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 胞比例有不同程度升高,2例患者HBsAg阳性,所有病例病毒血清学检查抗HIV、TPH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RPR(快速血浆反应素)均为阴性,共3例抽取房水,仅一例PCR发现单疱病毒;4例行HLA-B27免疫学检查均为阴性。
1.4 治疗经过
所有病例均予阿昔洛韦1 500 mg/d,分两次静脉滴注,10天后改为1 000 mg/d,分为5次口服,维 持6~14周;患者住院时间为20~50 d不等,平均 36 d。伴有前葡萄膜炎的辅以地塞米松5 mg/d静滴5~10 d或口服泼尼松30 mg/d。预防性氩激光 光凝6眼(28.6%),16眼(76.1%)因视网膜脱离(包括1例行预防性光凝眼)行玻璃体切割术+眼内光凝+硅油填充术,1眼行预防性巩膜扣带术。
2 结 果
最终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1眼 (4.8%),眼前指数~0.1之间14眼(66.7%),0.1~0.5之间5眼(23.8%),1眼达到1.0(4.8%)。 所有病例出院时病情得到控制,眼前段及玻璃体炎 症消退,视网膜坏死灶逐渐吸收瘢痕化,视网膜平复。门诊随访6个月所有单眼病例未见对侧眼累及,所有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光凝、硅油填充的13眼均无视网膜脱离复发,6硅油眼并发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其中4例患者随访期间补充光凝。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