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声桃 王丽娅 岳娟 韩雷 李金 李家臣 胡志民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 450003
目的:探讨非典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方法:对临床发现的角膜炎患者,在角膜刮片10%KOH及姬姆萨染色的基础上,对怀疑为抗酸杆菌的微生物进行抗酸染色及血琼脂平皿、增菌肉汤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分离培养,共焦显微镜检查,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与药物或手术治疗。
结果:2006年-2009年共发现6例非典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8岁,准分子激光术后2例,外伤史1例,感冒病史1例,无外伤史2例。角膜刮片姬姆莎染色可见细长、弯曲、颜色稍深的杆菌,形态不甚规则,微动细螺旋,镜下可见细菌染色不均匀,颜色加深或呈无色,不见分支;抗酸染色阳性,菌体颗粒状。增菌肉汤、PDA培养阴性。血琼脂平皿3-7天生长,呈现白色或微黄色较干燥,光滑小菌落,抗酸染色阳性,并可见分支。传代接种易被表皮葡萄球菌污染。患者病史长,准分子激光术后者及时冲洗,用药后短期可治愈;其余患者对多种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及抗新型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滴眼液治疗效果差,需手术切除病灶,结膜瓣掩盖术后3例治愈,一例术后1月复发。
结论: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有效药物冲洗治疗,早期手术切除病灶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