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通过保守治疗自动复位的机理及远期疗效。方法 5例孔源性视网膜患者,通过患眼包扎卧床、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结果 5只眼视网膜全部复位良好,无异常炎症反应。结论 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促进脱离的视网膜自动复位。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常常需要手术治疗,通过缓解玻璃体对视网膜牵拉、封闭视网膜裂孔以促进视网膜的复位。关于首次手术失败后的二次手术问题,一些文献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针对一些手术后早期裂孔封闭不严,视网膜下仍有大量积液的病例进行保守治疗使脱离的视网膜最终复位,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病例5例,女3例,男2例,年龄37~58岁,平均49岁,术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A级3只眼,B级2只眼,玻璃体混浊0~Ⅱ级。颞上方马蹄形裂孔1只眼,颞下方圆裂孔2只眼,鼻下方圆裂孔1只眼,裂孔大小3/4~1.5 DD,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离断口位于颞下方5~7点范围。术前视力0.05~0.6,术前眼压9~13 mmHg。手术方式为外放液、硅胶加压、冷凝术,术后5眼随访期间无异常炎症反应,视网膜一直未复位,时间为术后1.5~2月,视网膜隆起度较术后早期减轻或没有变化。手术前后PVR没有变化,2只眼玻璃体混浊较术前增加Ⅰ级,术后视力0.08~0.5,术后眼压11~14 mmHg,术后视网膜隆起范围1~2象限,跨越硅压嵴,4眼裂孔位于嵴前坡隆起的视网膜上,1眼裂孔位于嵴后坡前缘隆起网膜上,视网膜隆起呈扁平状、斜坡状、山冈状。
1.2 方法
行激光光凝(NIDEKGYC2000型,光斑300 μm,能量100~200 mW)5例术后病例,于术后1.5~2个月视网膜仍未复位,同样给予抗炎、促吸收治疗,并嘱咐患者在随访治疗期间尽量少活动,卧床休息,隆起的视网膜分别在1~2月内逐渐完全复位,其中2只眼于裂孔周围行激光光凝治疗。
2 结 果
随访2~6月,期间眼内无异常炎症反应,视网膜平复,裂孔封闭,裂孔周围视网膜瘢痕形成,平均矫正视力0.41,平均眼压13.7 mmHg。5只眼PVR和玻璃体混浊程度均没有变化,
3 讨 论
3.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玻璃体退行性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玻璃体后皮质出现脱离,在玻璃体皮质脱离区域视网膜如果存在退行性变,该处视网膜会被拉出裂孔或扩大原有裂孔,液化的玻璃体就会沿着翘起的裂孔边缘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层间致视网膜隆起。
3.2 视网膜脱离发生后,有多种因素会促进隆起的视网膜趋向于解剖复位,这些因素包括:①静卧、头部制动减轻了玻璃体和隆起的视网膜活动性,减少了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进而减少液化的玻璃体进入视网膜层间;②静卧后由于重力作用会使隆起的视网膜趋于平复,贴向色素上皮,视网膜下液通过裂孔进入玻璃体后间隙而减少;③色素上皮细胞的主动转运作用会吸收部分视网膜下积液;④玻璃体后皮质完全脱离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力会大大减小;⑤对于一些手术后的病例,虽然由于硅胶加压嵴位置不恰当或冷凝不足导致裂孔封闭不严,裂孔区视网膜隆起,但是硅压嵴会促使玻璃体皮质受压嵌顿于视网膜裂孔会起到内栓塞子的作用,防止液化的玻璃体进一步流入视网膜层间;⑥一些积极的抗炎促吸收治疗会促进视网膜下渗出液的吸收。
3.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通常通过手术排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缓解玻璃体对视网膜牵拉、冷凝或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以促进视网膜的复位,恢复视功能。本组5例术后病例在术后早期虽然缓解了玻璃体牵拉,但由于视网膜下液多加之裂孔封闭不严导致脱离的视网膜无法解剖复位,而且术后早期脉络膜渗出性反应会增加视网膜下积液进一步妨碍了视网膜的解剖复位,导致手术失败。静卧、抗炎治疗、促吸收治疗、隆起的硅压嵴等因素促进了视网膜下液吸收,进而促进视网膜复位。激光光凝进一步封闭裂孔,最终导致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愈。
【参考文献】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06.
王凤翔.表格式临床医学系列丛书眼科疾病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69.
谢安明,藏企,杨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的临床观察.美中国际眼科杂志,2001,1(1):94-96.
傅守静.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7.
马利波,刘华,李秋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1,75-76.
赵雅洁,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延迟复位5例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年8月,31(4)收稿日期:2010-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