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状体混浊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晶状体混浊的闭角型青光眼20例(2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的变化,随访1~5年。结果: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9眼,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20眼,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与正常白内障对照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白内障性闭角型青光眼,能达到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混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技术日趋完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并发症少,我院2004年5月-2009年5月对晶状体混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患者应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20例(20眼)首次发病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男8例(8眼),女12例(12眼),平均年龄(70.35±7.99) 岁,患者均无青光眼等内眼手术史,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混浊。按LOCS分级法将晶状体核硬度进行分级为Ⅰ~Ⅳ级,其中Ⅰ级核1眼,Ⅱ级核12眼,Ⅲ级核5眼,Ⅳ级核2眼;对照组:取同期收治的年龄相关白内障24眼,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48±7.42) 岁,晶状体核硬度Ⅱ~Ⅳ级,其中Ⅱ级核8例,Ⅲ级核10例,Ⅳ级核6例,两组随访时间为1~5年。
1.2 术前检查
两组术前常规全身及眼部检查,如裂隙灯、眼底、前房角镜、前房深度测量、眼压检查,同时超声检查排除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情况,超声测量眼轴长度,并输入角膜曲率,按照SRK2公式计算出人工晶状体度数,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为硅凝胶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1.3 术前用药
实验组术前1%毛果芸香碱滴眼缩瞳,0.5%噻吗心安滴眼液每日2次滴眼,口服醋氮酰胺,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治疗,使眼压降至正常并维持2 d,停用缩瞳药1~2 d后手术,术前1 h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降眼压,复方托品酰胺散瞳,术前5 d滴抗生素眼液,每日6次。对照组术前不使用眼压控制药物。
1.4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采用同一种术式,并由同一术者完成。以0.5%Alcaine表面麻醉,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隧道式巩膜切口位于上方角膜缘后2 mm,长3.2 mm,1/2巩膜厚度,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 mm,穿刺入前房,9点处作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对房角黏连≥1/2象限者行黏弹剂钝性房角分离,瞳孔不易散开者,用黏弹剂扩瞳、分离等方法,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5~6 mm,水分离,原位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及皮质,交换I/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用卡米可林缩瞳,电凝固定结膜瓣,涂典必殊眼膏,包术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年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随访结果
实验组19眼中1眼需滴用抗青光眼药物,随访期间眼压控制良好;对照组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矫正视力0.05~0.11眼(5%),眼底检查发现为黄斑病变;0.1~0.3有1眼(5%);0.3~0.5有1眼(5%);>0.5有17眼(85%)。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