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性文章还要写下去”
这位让病人感觉很“和气”的老大夫,在发现一些医疗界的怪现象时,却不留情面,经常发表“纠偏性文章”,让人看到这个“好老头儿”较真的一面。
一次,他在门诊遇到一名甲状腺癌病人。这名病人在东北一个县级市医院做了手术,术后又做放疗,病人不仅多花了4万元冤枉钱,还遭受了放射创伤。屠规益气坏了,对于甲状腺癌患者来说,手术完整切除就可以了,甲状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这是医学常识,“这到底是治疗还是赚钱?”屠规益公开发表文章,提醒肿瘤病人“小心缺乏爱心的医生忽悠”。屠规益写批评文章,常常会把文章直接寄给被点名批评的人那里,并且“欢迎争论”。
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国内很多医生把国际经验奉为“圣经”,抛弃了过去一直沿用的腺叶切除术,而是“全切了之”,术后通过药物维持病人的甲状腺功能。在屠规益看来,“这有点疯狂”。心急如焚的他查阅大量资料,多篇文章报告仅有30%的病人甲状腺两叶都有癌变,这意味着70%的病人是“陪绑”的。
屠规益说:“我们需要和国际接轨,但是国外流行的并不都是正确的,要有鉴别能力,不能盲目接轨。”
为了弄清楚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病人的影响,屠规益先是向4位内分泌学教授请教,拿掉甲状腺,靠药物能不能代替甲状腺的全部功能。他得到了3种回答,有人说不行,有人说可以,有两位说不清楚。为了探究到底,屠规益又广发英雄帖,给15位内分泌科教授写信,问一个究竟。
在学术会上曾经有一位专家公开说:“现在手术很安全,病人也愿意,为什么不做呢?”屠规益不客气地驳斥了这种观点:手术安全是让病人接受手术的理由吗?“病人愿意”是经过医师劝说,把医师见解强加于病人的结果。医师要尊重病人,提供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让病人选择。
屠规益在多种场合明确表示,坚决反对早期病变采用致残性手术,坚决反对过度手术,坚决反对“手术匠”!
看见有些医生醉心于提高手术技巧,甚至不惜拿病人“练手”,屠规益急了,脱口而出:“你们是不是都‘江郎才尽’了,只知道切切切!”在他看来,应该是根据病情需要,能不开刀就不开刀,能开小刀就开小刀,“目前的技术至上主义,背离了医学的精神。”
“如果你就此认为,屠规益是一个保守的医生,那你就错了。”一位医生说。国内外肿瘤外科学界从来都认为鼻咽癌是外科禁区。首次治疗应该是放疗,但是放疗后复发或未控是否可以加用手术治疗?没有先例。屠规益“没信这个邪”,开始为这一类病人进行挽救性手术。在积累一定数量病例后,放疗科医师发现外科介入有利于肿瘤控制。这样,挽救手术就在肿瘤医院开始了,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45%。目前,国际上已证实,鼻咽癌放疗未控后解救手术有效。
屠规益坦言,自己“得罪了很多人”,有人说他“不合时宜”,甚至有人骂他是“学霸”,但他泰然处之。他说,为了病人,为了学科发展,这样的“纠偏性文章”他还会继续写下去。
记者手记
在我眼中,屠规益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大家,是医学精神的守望者。他涉猎广泛,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悲悯之心。他常说,医生对病人要“有情”。为了让病人活得好,是他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他始终敬畏生命,83岁高龄却仍如小学生一般谦虚。
很多外科医生都情不自禁地“迷恋”手术,甚至染上了“技术至上”的毛病。但他却一直清醒,不断给这种苗头泼冷水,希望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永远是纯洁的,是真正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而不要染上尘埃。
值得学习的还有他的“不兼容”精神。如今,面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很多人选择了沉默,但他却以一种“不和谐”的姿态出现,因为他深知,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学术界的“过分和谐”,最终伤害的是病人的利益。
他是一个乐呵呵的“好老头儿”,也是一些追求经济利益的人眼中的“麻烦制造者”。合上采访本,他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屠规益这样的人,医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