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
最想做专家型护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 单燕敏
执业年限9年
“是金子,也要在合适的地方才会发光。”如今,于2004年参加工作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单燕敏很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同学都非常羡慕我,认为我在职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最快、最好。因为大家基本上仍然是在临床一线担任责任护士或承担部分带教任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一名专职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得到过赴美学习的机会,还参与过医院护理决策的制定。” 单燕敏说。
单燕敏说,浙医二院的护理队伍虽然非常庞大,有近2000名护士,但护理管理层却对临床护士的特点了解的比较清楚,比如谁的护理操作娴熟,谁的理论知识过硬,谁善于与病人沟通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人的长项为他们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
单燕敏说,成为专科护士后,护理部让她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学习班,来提升她的专科能力。2011年1月,单燕敏还得到了赴美国北奥斯汀医学中心学习2个月的机会。而她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变得越来越自信。2009年年底,医院申请成为浙江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不但要提交相关的书面材料,还要当场评估专科护士的授课能力。成为糖尿病专科护士才3个多月的单燕敏,在接到了现场授课的任务后,紧张得有些手足无措。此时,该院已担任糖尿病专科护士10年的何晓雯老师开始帮她准备教案、制作幻灯片,还一字一句地指导她该如何阐释幻灯片中的内容;护理部则组织了资深护理专家、护士长作为听众,一遍遍地反复收听她演讲相同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帮她指出专业上和演讲技巧上需要改进的细节。经过不下10次的演练,到正式接受专家评审的那天,面对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多家护理学院教授和多位护理部主任,单燕敏镇定自若地展现了一名专科护士的授课能力,医院也以综合排名第一的绝对实力成为浙江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一。
单燕敏说,自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期待,希望自己能够朝着“专家型护士”的方向努力,有朝一日成为糖尿病专科领域的临床护理专家。
不被动等待环境改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二病房护士 周莉莉
执业年限9年
“在不同科室轮转,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心内科二病房护士周莉莉说,自己于2004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浙医二院工作,起初是被分配在心理卫生病房,工作一年后开始进入科室轮转,最后于2007年3月定科在心内科二病房。2010年,周莉莉被晋升为病区责任组长和带教老师,协助护士长负责病房管理和带教培训等相关工作。2012年,她开始成为全院内科片总带教老师,并成为医院护理部师资团队的一员。她觉得,医院安排的轮转,让她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010年4月,周莉莉被医院派往美国阿兹塞太平洋大学(APU)护理学院进修学习70天,而这次进修却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之外又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由于这次对外交流打下的良好基础,自2011年开始,浙二医院和APU护理学院的合作项目开始发展,每年双方都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学习。而周莉莉则成为项目联络人,在每年APU护理学院派遣学生到浙医二院实习访问时,负责安排行程、实习科室轮转、临床带教等相关事项,有时,还担任现场翻译工作。周莉莉说,这些工作都是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涉及不到的,但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开发了自己的管理潜能,也让她收获了不小的成就感。
周莉莉说,近年来,医院发展了专科护士,这让大家对护士这个职业的看法也逐渐有了变化:护士的工作不只是发发药、打打针,护士的知识价值、技术水平、护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显现,他们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对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治疗和健康教育发挥积极影响,更可以在医院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总会在进步的,而我们不能一味等待环境来改变我们。这些年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有目标,并准备好,作为护士一样可以过得充实精彩。”
记者手记
选择浙医大二院采访护士职业发展话题,是因为在如今护士对职业前景整体评价不高的大环境下,该院护士对此却有着高达接近95%的满意度,着实是个特例。
长久以来,护士始终不甘于只做打针、发药的“打发角色”,期待医院通过教育培训、个体化培养,使其发挥自身特长,获得晋升,从而提高职业地位和专业价值。因此,医院通过构建多元化和清晰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将单一的职业岗位晋升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教学岗位”,同时推动专科护士的行业认定,将大大利于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此外,我国护理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专家型和研究型护士少,外语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等问题,都是导致护士职业发展受限的“先天原因”。因此,在护理改革当中,需要重视护理在治疗和恢复中的地位,审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完善与其配套的教育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的护理教育应当对护理从业者的素质、能力、价值观进行全面提高,同时,作为补充教育体系的在职教育,也应根据专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并强调终身护理教育。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