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直接透巩膜缝合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解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21例(21眼)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解离的患者,通过房角镜和(或)超声生物显微镜确定解离位置和范围,均给予直接透巩膜缝合术,术后局部抗炎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5 a,最后随访眼压正常者19眼(1眼因继发性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 1眼行2次手术) ,眼压仍低者2眼(未再手术) ,术后视力≤0. 1者3眼, 0. 1~0. 6者8眼, ≥0. 6者10眼。随访时超声生物显微镜资料齐全者12眼,睫状体均复位。结论 直接透巩膜缝合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解离疗效确切,方法简单。
挫伤性睫状体解离是眼球钝挫伤致睫状带与巩膜突分离,使房水直接流入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的眼科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低眼压,导致视盘水肿、黄斑皱褶,伴有视力下降。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发现解离区,将其缝合固定,恢复眼压。我科收治的21例21眼采用直接透巩膜缝合术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我科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解离的患者21 例( 21眼) ,其中男19 例,女2 例; 年龄12 ~67 岁,平均41176岁;右眼8例,左眼13例。病史12 d~1. 5 a,平均93. 3 d。术前矫正视力:眼前/手动~1. 0,其中≤0. 3者14眼, ≥0. 6者5眼, 0. 3~0. 6者2眼。前房变浅者9眼,正常深11眼, 1眼加深(伴有晶状体脱位) 。眼压4. 7 ~11. 0 mmHg ( 1 kPa = 7. 5 mm2Hg) ,多在7 mmHg左右。合并症中65%视盘水肿、黄斑皱缩, 15%脉络膜脱离,其他还有晶状体半脱位、虹膜根部离断、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及房角后退等。
1. 2 术前检查 术前均实施了房角镜和(或)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以确定诊断及睫状体解离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前房角镜及UBM 检查脱离范围90°以内者18 眼, 90°~180°者2眼, 360°者1眼。
1. 3 手术方法 本组21眼均采用直接透巩膜缝合术。手术显微镜下,在睫状体解离所在的范围内,做超过睫状体解离范围的以穹隆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暴露解离区的巩膜面,穿刺刀于颞侧2: 30钟位前房穿刺,注入黏弹剂加深前房,提高眼压,充分显露房角。置前房角镜,观察房角,发现睫状体解离裂隙,并用镊子轻顶外部巩膜面,确定睫状体解离的位置及范围,做好外标志。用直弯针的长针,或普通1020无创角膜缝合针线的弯针于角膜缘后1. 5 mm,超过解离区1个钟位,穿透巩膜带上部分睫状体组织平行于角膜缘缝合。在未出针前再次用房角镜观察确认缝针是否带上睫状体组织,如果没有带上则退出缝针重新进针缝合,如果确实带上则拉出缝针。出针后,在出针口附近,反向进针,以同样的程序进行回返缝合,于原进针口附近出针,打结完成一个缝合。如此按解离范围,将其全部缝合密闭,并超过1个钟位。 缝合后巩膜外加用局部冷凝,促进睫状体粘连。之后从穿刺口放出黏弹剂,缝合球结膜,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妥布霉素。术后随访1个月~5 a。
2 结果
术后眼压: < 10 mmHg 2 眼, 10 ~20 mmHg 17眼, > 20 mmHg 2眼(其中1眼眼压为46. 8 mmHg) ,术后2个月行抗青光眼手术, 1眼行2次手术,眼压 降至正常。术后视力≤0. 1 者3 眼, 0. 1 ~0. 6 者8眼, ≥0. 6者10眼。眼压仍低者2眼,未再手术;眼压> 10 mmHg的19眼,前房恢复正常深度,视盘、黄斑水肿消退。随访时UBM资料记录者12眼,睫状体均复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