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晶体挫伤对视力影响较大,笔者从1985年起对有晶体挫伤的所有眼钝挫伤住院病人进行了长期的治疗与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66例病人共381眼,其中15例系双眼同时受伤。本组男260例,女106例;7岁以下55例,8~20岁176例,21~30岁51例,31~40岁46例,41岁以上38例。受伤到就诊时间:24 h以内者111例,1~7 d 182例,7 d以上者73例,最迟1例伤后6年因白内障就医。受伤原因以击打伤为主,共305例,占83.33%;鞭炮伤21例,占5.74%;爆炸伤28例,占7.76%;车祸伤12例,占3.28%。临床表现:伏氏环292眼,占76.64%;晶体混浊192眼(其中晶体囊膜破裂10眼),占50.39%;晶体脱位81眼,占21.26%(其中半脱位72眼,占18.90%;晶体全脱位9眼,占2.36%)。
2.治疗方法:晶体挫伤是眼球钝挫伤的一部分,晶体挫伤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眼球钝挫伤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前房出血、房角后退、虹膜根部离断、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震荡伤等,因而在治疗上应全面考虑。(1)伏氏环:晶体挫伤病人大部分会出现伏氏环,一般不必处理。(2)晶体混浊:①局限性混浊:先保守治疗,随访时如视力下降至4.1以下时再手术治疗;②晶体明显混浊者:立即手术治疗。(3)晶体脱位:对下述6种情况行手术摘除:①晶体脱位到前房与角膜接触;②晶体已完全混浊;③晶体溶解性青光眼;④晶体脱位挤压和刺激色素膜引起的严重葡萄膜炎;⑤晶体半脱位有很快发生全脱位趋向;⑥晶体脱位引起屈光不正致视力下降,且不能通过普通配镜或虹膜处理予以矫正者。手术方式:
无晶体脱位的外伤性白内障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有晶体脱位时行晶体囊内摘除加眼前节玻切,然后根据情况分别植入前房型或悬吊式人工晶体。
二、结果
治疗前后视力情况:入院时视力在4.0以下者202眼,占53.02%,出院时仍有 85眼视力低于4.0,占22.31%,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入院时视力5.0以上者10眼,出院时有106眼视力大于5.0。366例病人中随访306例312眼,随访时间12个月~10年,随访时视力低于4.0者132眼,占42.31%。在这132眼中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晶体皮质混浊加重78眼;(2)晶体后囊膜混浊23眼;(3)玻璃体出血20眼;(4)视网膜剥离14眼;(5)眼球萎缩6眼;(6)继发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6眼。见表1。
三、讨论
晶体是眼球内最重要的屈光间质,临床上常遇到两种晶体挫伤情况。
表1 晶体挫伤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视力 |
入院时 |
出院时 |
随访时 |
眼数 |
百分比(%) |
眼数 |
百分比(%) |
眼数 |
百分比(%) |
≤4.0 |
202 |
53.02 |
85 |
22.31 |
132 |
42.31 |
~4.5 |
121 |
31.76 |
46 |
12.07 |
11 |
3.52 |
~4.9 |
48 |
12.60 |
144 |
37.80 |
41 |
13.14 |
≥5.0 |
10 |
2.62 |
106 |
27.81 |
128 |
41.03 |
合计 |
381 |
100.00 |
381 |
100.00 |
312 |
100.00 |
注:χ2检验。出院时与入院时比较:χ2=208.82, p<0.001;随访时与入院时比较:χ2=202.94, P<0.001
1.晶体囊膜破裂:眼球钝挫伤能使晶体囊膜破裂,本组中共有10眼,这10眼均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其中视网膜剥离3眼,继发性青光眼6眼,前房出血4眼,虹膜根部离断2眼,晶体半脱位2眼。对这类白内障,除有继发性青光眼和医源性视网膜剥离者要及时行联合手术外,一般均应先控制炎症,否则术中极易出血,且术后反应较重[1,2]。另外,对这类白内障,不管术前检查是否发现晶体半脱位,可能有悬韧带部分断裂,所以术中动作要轻巧,吸晶体皮质力量不能太大,术中备好眼前节玻切头。
2.晶体半脱位致复视:晶体半脱位可出现复视,但如果病人仅出现复视,而没有其他并发症,笔者认为不应急于手术。因为:(1)外伤引起的半脱位晶体最终会出现混浊,复视自然会消失;(2)稳定一段时间再手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均较少。另外,在临床上还会遇到一些晶体半脱位伴随玻璃体液化的病人。由于晶体随着眼球的转动或身体的运动而不断地来回摆动,对这类病人笔者主张早期手术。
3.晶体挫伤病人的随访:晶体挫伤是眼球挫伤的一部分,它对眼球的损伤不一定会马上表现出来。笔者在随访时发现许多病例视力比出院时差,而且发生一些严重后遗症。所以,对晶体挫伤病人要进行定期随访,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葛红霞.外伤性晶体脱位临床处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4,16:132-133.
2,张振宇.外伤性晶体脱位及其处理.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9,13:282-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