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0.02%~1.7%,本文为0.55%。发生时间最
短半个月,长35个月,平均12.1个月,10只眼在12个月内,与文献报告[1]相同。
3.1 诊断问题 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诊断上有其难点:①人工晶体眼后囊膜混浊。②存在虹膜后粘连时,瞳孔难散大,而充分散瞳又有人工晶体脱位的危险。③人工晶体周边部成像扭曲及支撑襻妨碍视线,当其脱位、移位时更突出。④人工晶体边缘与残留晶体后囊膜周边部之间的区域存在视差,观察困难。⑤存在视网膜单个小孔难发现。⑥若存在顽固性葡萄膜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妨碍观察。⑦早期易被忽略,病情发展快、PVR比例较高。
术前应在三面镜下反复仔细检查,若行玻璃体切除术时在导光纤维照明下进一步确认和查找裂孔,本文中除1例外均找到裂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3.2 手术选择 手术13只眼,巩膜环扎术3只眼,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联合巩膜环扎术8只眼。巩膜环扎可有效消除或缓解周边部残余玻璃体收缩时对视网膜的牵引作用,眼内填充有效顶压术中已复位的视网膜,达到长期解剖复位。1例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行硅油眼内填充终获成功。巨大裂孔1只眼也经硅油眼内填充获成功。严重病例硅油仍是良好的眼内填充剂。正确选择手术方法,本文13只眼手术获视网膜长期复位10眼,好转2只眼。
3.3 发病机理 仅讨论与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有关的影响因素——晶体后囊膜破裂伴有玻璃体脱入前房术后玻璃体结构与成分改变,睫状体和前部视网膜血循环改变。
本文15只眼发生晶体后囊膜破裂7只眼,曾行前房内玻璃体切除3只眼。后囊膜破裂致玻璃体透明质酸酶流失,同时玻璃体条索可能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加快,产生对视网膜局部的牵拉作用可发生裂孔。Bradford等[2]证实,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裂孔中92%为牵拉孔,多在赤道部或赤道部前。本文病例查见裂孔16个,多为马蹄孔,与此相符。
白内障手术前施压于眼球降眼压,低眼压状态下眼前段手术操作,术后短时间内眼压较低。Minamoto等[3]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已观察到低眼压时可有睫状体脉络膜浆液性脱离。另外,人工晶体植入时可能对睫状体扰动,人工晶体襻位置欠妥可能对睫状体组织的压迫作用,术后葡萄膜炎性反应。这些因素可损害血-视网膜屏障、玻璃体-视网膜屏障,影响血循环,组织变性加重,也加剧玻璃体基底部结构改变致后脱离发生,直接或间接引起视网膜裂孔和脱离。
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原已受损的眼屏障功能破坏更重,促进增殖性病变发生、发展[1,4]。本文多数病例眼压很低,PVR发生比例达50%,与此印证。
3.4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段眼内炎性反应较重,晚期为慢性化,出现纤维化改变[5]。视网膜脱离发生a-PVR可能性增高,本文2例见于外伤组。因病例少,尚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曾 键.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综述).眼底病杂志,1992,8(1):58.
[2]Bradford JD,Wilkinson CP,Fransen SR.Pseudophakic retinal detachment.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tinal tears and the time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 at which they occur.Retina,1989,9:181.
[3] Minamoto A,Nakano KE,Tanimoto S,et al.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persistent hypotony after vitrectomy.Am J Ophthalmol,1997,123(5):711.
[4]刘 武.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综述).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7,21(5):309.
[5]周朝晖,何守志,梁延杰.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体病理形态学实验研究.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7,19(6):414.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