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隐斜视能够引起视疲劳已为大家所公认[1],其中以外隐斜为常见[2]。外隐斜的病人在注视目标时,通过融合功能的控制,眼位仍能保持正常,并具有双眼单视功能。但为了维持双眼单视,需要内直肌持久的紧张来保持正常眼位。随着注视目标时间的延长,部分病人就会出现视疲劳症状,主要有:视物模糊、眼痛、头痛等[3]。
外隐斜若无视疲劳症状或症状很轻,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往往不需治疗,但是有明显视疲劳症状的病人,则应给予合理的治疗。治疗包括屈光矫正、集合训练、配戴三棱镜、全身锻炼及手术[3,4]。其中屈光不正必须合理矫正,全身锻炼仅为辅助疗法,集合训练患者不易坚持,疗效也不好[2],配戴三棱镜可缓解视疲劳症状,但亦可能使融合性辐辏更差,致症状再出现[2]。手术为一种有针对性的疗法,但应掌握适应症及合理设计术式。
如何掌握手术适应症。首先必须行外隐斜及内融合力检查,确诊眼外肌不平衡是造成视疲劳的原因;其次外隐斜斜角应较大(大于10°)。这样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手术的作用一方面是矫正外隐斜,同时是使内融合点内移,提高内融合力。如外斜度小,设计的手术量亦小,手术后内融合点内移不明显,达不到提高内融合力的目的。随访发现,术后视疲劳症状消除者,隐斜均矫正,内融合点明显内移;视疲劳症状无改善者,仍存在外隐斜,内融合点内移不明显。说明视疲劳症状改善情况与术后隐斜是否矫正,融合性辐辏是否提高有关。这一结果与文献[2,5,6]所述相符。
选择外直肌后徙术,主要是考虑:后徙术为一种可逆手术,如过矫度数偏大出现长期视远复视,可将后徙的外直肌行前移复位矫正。而内直肌截除术,如截除过多,造成外转限制,出现视远复视,因眼外肌已被截除,则无法行回复性手术。另外后徙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反应也较轻。手术时按最大外斜角设计手术量是为减少欠矫,因部分病例术后眼位有回退现象,所以手术时可以轻度过矫而不宜欠矫。经1a以上随访,15例患者隐斜矫正,视疲劳治愈,5例患者隐斜未矫正,视疲劳未愈,1例患者术后0.5a出现内斜,视远复视,观察0.5a未好转,行单眼退后外直肌的前移复位矫正治愈。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外隐斜性视疲劳如最大斜角在10°以上,可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Sep 14,1998
From the Jinshan Hospital,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540,China.
参考文献
1 徐广第主编.眼科屈光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5∶239-240.
2 张方华.肌性视力疲劳的诊断和治疗.中华眼科杂志1987;23∶279-281.
3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61-2863.
4 Vaughan D,Asbury T.General Ophthalmology.10th ed.Maruzen Asia: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 1983∶191-193.
5 方俐洛,虞积生,张方华.正常青年人隐斜及融合力测定.中华眼科杂志1980;16∶153-157.
6 于秀敏,鹿 庆,潘秀华.肌性视力疲劳.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5;3∶27-28.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