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和方法
1.1 手术对象
临床诊断白内障21例23眼,男14例15眼,女7例8眼;年龄4~17岁(平均11.4岁),其中先天性白内障5例7眼,外伤性白内障14例14眼;并发性白内障2例2眼。术前并发角巩膜全层裂伤或角膜白斑10眼,虹膜裂伤、前粘连或后粘连6眼,瞳孔不整或移位6眼,斜视、弱视或眼球震颤6眼,视神经网膜炎1眼,玻璃体积血或混浊3眼,眼内异物存留1眼,青光眼1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眼。
1.2 术前检查
眼科常规检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测定角膜曲率及眼轴,根据SRK回归公式计算需植入IOL的屈光度。
1.3 术前处理
先天性白内障影响视力者,不论单眼或双眼,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外伤性白内障视其合并眼部损伤情况而选择Ⅰ期或Ⅱ期IOL植入术;并发葡萄膜炎的白内障,至少要在炎症控制后3个月再行手术;合并青光眼者眼压控制在24.38mmHg(1mmHg=0.133kPa)以下。除术前常规用药外,局部应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散瞳。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及降眼压:12岁以下或不能合作者采用全身麻醉及球后局部麻醉;12岁以上者采用2%利多卡因3ml与0.75%布比卡因3ml混合后行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手法压迫眼球降压。
1.4.2 摘出白内障:于角膜缘后3mm处作眉状巩膜切口,板层隧道分离至角膜缘,或于角膜缘后1mm处作斜行板层切口,用注射针头于12点处行前房穿刺,以截囊针在BSS灌注或粘弹剂保持前房下开罐式截囊,或用撕囊镊行前囊撕囊术,扩大角膜缘切口至6mm后用手动同步注吸系统BSS灌注冲洗皮质;对于后囊膜下机化或钙化性混浊,用晶状体定位钩分离并抛光。
1.4.3 植入IOL:晶状体皮质冲洗干净后,注入粘弹剂保护角膜并维持前房形成,植入IOL并将位置调整居中,BSS灌注冲洗前房;10%尼龙线缝合切口,隧道切口可不缝合。将结膜瓣覆盖于角膜缘切口上面,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10mg,地塞米松1mg。
1.4.4 联合手术:合并角巩膜裂伤者先行清创缝合术,再视情况选择Ⅰ期或Ⅱ期IOL植入术;并发青光眼者于上方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板层巩膜瓣,植入IOL后行小梁切除;合并视网膜脱离者摘出白内障后先行视网脱复位术,Ⅱ期植入IOL。
1.5 术后处理及观察
术后次日开始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每日1次;常规口服抗生素3天,并给予消炎痛或糖皮质激素以及维生素等抗炎和支持治疗。
术后每日作眼科常规检查,记录视力及术后反应,术后1周作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1周后无特殊情况则出院随诊,观察视力、术眼局部情况及并发症等。
2 结果
2.1 视力
21例23眼少年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随访6月~4.3年(平均2.6年),检查合作的19例20眼术前视力为光感~0.05(平均0.04);术后视力平均为0.38(0.02~1.0),≥1.0者2眼(10%);≥0.3者12眼(60%);≥0.05者18眼(90%);术后视力无明显改善(<0.05)者2眼(10%)。
2.2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检查合作的11例11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2473±425/mm2,术后1周为2354±416/mm2,术眼角膜内皮细胞均较术前减少,将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按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t=9.69,P<0.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3.23%~8.33%(4.84%±1.52%)。
2.3 并发症
术中3眼发生晶状体后囊局限性破裂,剪除溢出的玻璃体后植入IOL。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的是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混浊、前葡萄膜炎及瞳孔不整或移位;对术后视力影响较大的是IOL位置不正或夹持以及后发性白内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