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 1999年第2期第35卷 论著摘要
作者:武国恩 谢立信 周洪冰 姚瞻
单位: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通过对40例(68只眼)-10.00 D及其以下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随访6个月的回顾分析,评价其疗效。探讨实际与目标矫正度的差值和屈光回退的计算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40例(68只眼)近视≤-10.00 D(等效球镜)患者。按屈光度分为两组:A组38只眼,年龄18~46岁,≤-6.00 D,平均眼镜近视度为(-4.16±1.08)D;B组30只眼,年龄20~45岁,-6.00 D以上,平均眼镜近视度(-7.80±1.13)D。PRK术后6个月角膜雾状混浊均在1.0级以下。
2.方法:应用波长为193nm,Coherent schwind keratom Ⅱ型准分子激光系统行PRK治疗,术后滴用0.1%氟甲脱氧泼尼松龙眼液4个月,均随访6个月以上。
避免PRK后成为远视为确定目标屈光矫正度的基本原则。术前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后,用Topcon RMA 2300型电脑验光,复瞳后主观试镜按近视眼镜处方原则,决定眼镜近视度(以1.0视力为矫正标准),两组分别为(-4.16±1.08)D和(-7.80±1.13)D,换算为目标角膜屈光矫正度则为(-3.96±1.06)D和(-7.13±1.11)D,矫正目标为正视。
用TMS-2型角膜地形图仪测得PRK手术前、后1、3及6个月时的角膜屈光力。Holladay法求出两枚托力克(toric)面(球镜和柱镜的合成面)之差的方法[1]。术前角膜的球面度数、柱镜度数、强主径线的角度为S1、C1、A1术后分别为S2、C2、A2。术后与术前角膜屈光力之差为一新的球柱联合S3、C3、A3,即为实际角膜屈光矫正度。其计算公式为:
C3=C2cos[2(A2-A3)]-C1cos[2(A1-A3)]
S3=S2-S1-(C1+C3-C2)/2。
二、结果
1.屈光回退值:术后1、3及6个月的实际角膜屈光矫正度,A组分别为(-4.49±1.20)D、(-4.21±1.25)D和(-3.51±1.51)D,术后6个月较1个月时平均回退(0.98±0.25)D;B组分别为(-8.38±1.73)D、(-7.40±1.55)D和(-6.49±0.79) D,术后6个月较1个月时平均回退(1.89±0.34) D,屈光回退量,B组明显大于A组(P<0.01)。
2.屈光矫正的准确性和效果:两组术后6个月时,实际较目标角膜屈光矫正度平均欠矫量分别为(0.45±0.26)D、(0.64±0.35)D,与屈光状态的均值之差分别为0.17 D和0.02 D。两组术后6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1.05和0.83。
三、讨论
近年PRK治疗近视已在我国普遍开展[2]。在影响矫正效果的人为因素中,术前目标屈光矫正度的确定、术中避免偏心切削、术后合理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均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且与屈光回退均有一定的关系[3]。提高PRK屈光矫正的准确性和效果,必须了解实际与目标屈光矫正度的差值和屈光回退的大小,因此其计算方法是个重要问题。
一般文献以PRK术后6个月眼屈光状态基本稳定时的眼屈光度变化的大小表示屈光回退量,屈光矫正的准确性指标根据实际与目标眼屈光矫正度的差值来表示。而本文是以实际角膜屈光矫正度的变化量表示屈光回退值,以实际与目标角膜屈光矫正度的差值作为准确性的指标,并以计量资料做统计学处理的。PRK以重塑角膜前表面而矫正近视,因此,切削深度在不致影响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和不降低抵抗力的范围内,以角膜地形图仪测得的角膜屈光力数据[4],用矢量分析Holladay法计算的实际角膜屈光矫正度,相当于雕刻在角膜上的眼镜度数,由此计算出的屈光回退值及其与目标角膜屈光矫正度的差值等指标,评价PRK屈光矫正的效应更为直接、客观和准确,可以排除被检眼调节和晶体等因素的介入对眼屈光检查结果的影响。
根据对≤-10.00 D的近视行PRK,6个月时,对≤-10.00 D近视的视力矫正效果较好,表明以不过矫成为远视的原则,以1.0视力为矫正标准,给予近视眼镜处方的方法确定目标屈光矫正度是适当的。
参考文献
1 大鹿哲郎,鲛岛智一,宫田典男. 手にょって惹起されゐ角膜乱视变化量の计算方法. 日眼会,1995,99:901-909.
2 王照文,庞国祥,郑蔚,等.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随诊结果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95,31:172-175.
3 Seiler T,McDonnell PJ.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Surv Ophthalmol,1995,40:89-118.
4 汤欣,袁佳琴.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正常角膜检测的对比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24-26.
(收稿:1998-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