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经验交流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的选择

http://www.cnophol.com 2008-11-14 16:21:07 中华眼科在线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0年第2期第10卷 基层园地

作者:陈基生 熊永忠 李民坚

单位:陈基生 李民坚(桂林市中医医院眼科 广西 541002);熊永忠(空军桂林医院眼科)

  根据不同情况对后囊破裂选择相应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术后效果。现将我们自1992年以来后囊破裂的临床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72例72只眼,男49例,女33例。外伤性白内障43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27只眼,囊内摘除2只眼。年龄最大86岁,最小9岁,平均48.2岁。一期植入65只眼,二期植入7只眼。直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8只眼,睫状沟单襻缝线固定术10只眼,双襻缝线固定术13只眼,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1只眼(用于外伤性白内障16只眼,二期植入5只眼)。

  方法:后囊周边破裂小于110°或中央破孔直径小于4mm者仍直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中央破孔直径为5mm者选择7mm直径的后房型晶状体直接植入,后囊膜残留大于1/3象限者行睫状沟单襻缝线固定术,后囊膜残留小于1/3象限或中央破孔直径大于5mm者行睫状沟双襻缝线固定术或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清除前房玻璃体,对双襻缝线固定术及前房型晶状体植入术者行前段玻璃体切割,全部病例均应用粘弹剂,行周边虹膜切除。

  2 结果

  术后随防6个月至5年,平均3.1年。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58只眼(80.6%),≥1.0者14只眼(19.4%),<0.1者2只眼(2.8%),其原因1例为眼外伤致玻璃体出血、混浊,1例为眼外伤后囊破裂首例行睫状沟缝线(双襻)固定术后晶状体倾斜及玻璃体混浊。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症反应,行双襻缝线固定术者尤为明显,直接植入后房型及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者术后反应较轻。角膜水肿持续时间长者7只眼,晶状体前膜形成及瞳孔中度上移各3只眼,未见持续高眼压、角膜失代偿及人工晶状体脱位者。

  3 讨论

  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裂者要尽快决定选择何种术式植入人工晶状体,既要考虑植入后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尽可能减少对眼组织的损伤。

  后囊膜小范围的破裂,仍能以前、后囊膜残余部分作为支撑直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操作中使人工晶状体襻避开破孔,或根据破孔的不同部位来扩大切口,力求一步到位。

  睫状沟单襻缝线固定术中襻的摆放位置应与周边后囊破裂部位子午线方向一致,以使未缝线之襻有稳定可靠的支撑。睫状沟双襻缝线固定术中我们习惯穿刺点选择在2:00和8:00方位,一是操作较为便利,二是避免损伤睫状前动脉。做缝线固定术应选有较好显微手术基础的医师操作,以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前房型晶状体植入前房后,不可作大范围旋转,如需调整,应先缝合切口,前房注入粘弹剂,再以晶状体钩压缩弹性襻使之不与房角接触,然后分次进行小范围移动,总的旋转弧度不应超过45°〔1〕。我们认为对较严重眼外伤造成后囊破裂、60岁以上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以及二期植入等需行睫状沟缝线固定者以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替代较好。(1)前房型晶状体植入简单,损伤小;(2)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操作复杂,损伤大;(3)为减少发生角膜失代偿,对老年患者应选择简单术式;(4)二期植入选择损伤小的术式,预测性较好。总之,对后囊破裂应根据其不同情况,正确选择相应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争取尽可能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守志,郝燕霞,李晓陵,等.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中华眼科杂志,.1996,32:282

收稿:1999-12-27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信息
  热门图文

金秋最诱人的野性图腾

本季最流行金色眼影

应对任何场合的时尚眼

性感妖艳的周迅个性眼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