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方法 受检眼用4g/L盐酸奥布卡因(倍诺喜,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表面麻醉1次,并滴用Vidisic眼凝胶(美国博士伦公司生产) ,调整操纵台高度和CCD摄像头位置,滴1大滴Vidisic眼凝胶于物镜头表面,盖上一次性无菌的角膜接触帽。受检者下颌和前额分别固定于下颌托与前额托上,令受试者平视前方,调整物镜位置,使角膜接触帽与角膜中央轻微接触,预设置两者接触的焦平面深度为0μm。转动焦平面调节环以获得角膜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图像。Z轴向后40幅图像动态连续扫描,每幅图像间隔1.5μm,同一断层平面动态连续记录图像10幅/秒。检查结束后,选取有价值的图像存盘。检查另一眼需换用新的无菌帽。 统计学分析:用Rostock操作软件进行细胞计数,数据统计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所有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年龄组细胞平均密度数值之间的比较用ANOVA方差分析比较,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角膜组织学结构 (1)上皮层:总体上,上皮细胞层细胞较其它细胞的体积小,数量多(图1)。表层细胞排列紧密,大小较一致,但形状可有不同,细胞核较小。随深度的加深,细胞体积逐渐减少,同一深度扫描可见细胞核出现频率增加,排列疏松。基底层细胞体积最小,细胞核表现明显,呈现出明暗相间形态,细胞见纤细的神经末梢走形。(2)Bowman膜:无明显细胞结构,层间大量粗细不均的神经纤维走形(图2)。神经在层间分枝后相互交织,局部可形成网状结构。(3)基质层:基质层细胞边界不清,但细胞核明显,其体积较大,反光较强,可呈棒状、新月状等多种形态。前基质层的细胞核密集,多个核交织围成“网眼”状结构,“网眼”较小,排列紧密(图3)。中、后基质层的细胞核逐渐减少,“网眼”逐渐增大,排列疏松。后基质层细胞核呈散在分布,无明显“网眼”结构(图4)。神经在基质层的发布非常散在,但较Bowman膜要粗大,偶可见其分枝。(4)Descemet膜:很薄,独立的Descemet膜照片很难获得,更多表现为一个移行带,最多见为后基质层的嵌入,也可见其与内皮层相交。三层相互交织移行。
图1上皮细胞 体积小,数量多,边界清晰,排列紧密(略)
图2Bowman膜 无细胞结构,层间见大量神经纤维(略)
图3前基质层 细胞核密集,多个核交织围成“网眼”状结构(略)
图4后基质层 细胞核数量减少,密度降低,“网眼”较大(略) 表1各年龄组各层角膜细胞密度(略)
aP<0.05 vs D组;cP<0.05 vs 前基质层;bP<0.01 vs 基底层
(5)内皮层:较规则的六边形细胞结构,边界清晰,排列规则。细胞透光性较一致,正常状态下细胞核很难观察到。在>60岁的受检眼中,有1眼的内皮细胞中出现小块的无细胞暗区。
2.2角膜细胞密度 对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的各层角膜细胞,取相同深度的照片进行密度计算,其所取焦平面的误差不超过5μm。每层细胞至少取3张清晰照片,用Rostock操作软件进行细胞计数,所有数据统计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表1)。结果发现,各年龄段的角膜各层细胞密度,除内皮细胞外,随年龄的增加,细胞都有减少的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D组的内皮细胞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年龄组间,上皮细胞表层与基底层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基质层细胞密度与中、后基质层密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