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1 术后视力分析 一般认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与眼轴长度和视网膜的变性程度密切相关 [1] 。眼轴越长,眼底病变可能越重,则术后视力越差。本组显示术后3个月眼轴为26.0~29.9mm组中矫正视力≥0.5者55眼,占61.80%;眼轴≥30mm组中矫正视力≥0.5者13眼,占14.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眼轴≥30mm组中视力较差者,主要是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的大片萎缩病灶所致,但与术前相比,视力仍有不同程度改善。除眼底病变的影响外,屈光不正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力欠佳的又一主要原因。屈光不正是由眼轴测量不准确造成的,高度近视眼常有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向后呈锥状突起,这种突起往往位于黄斑部,测量时如果未测到最低点,而测量到圆锥侧壁,则会造成眼轴数值偏短,由此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偏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采用眼轴测量结合B超检查的方法,检查时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分别测量,求其平均值后决定眼轴的长度,这样可提高人工晶体屈光度预测的准确性[2]。
3.2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白内障摘除术后,玻璃体前移,使高度近视患者更易发生视网膜剥离。后房性人工晶体的植入,能起到白内障摘除术后眼的玻 璃体与前房间的屏障作用,减轻玻璃体震荡造成的对视网膜牵拉,减少视网膜剥离的发生率 [3] ,故即使高度近视眼计算值接近0,也应植入人工晶状体。利用SRKⅡ型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考虑高度近视患者长期习惯近视状态下视觉,我们给予100~150度左右的近视。此外为避免造成医源性屈光参差,我们对10例单眼高度近视并白内障而对侧眼晶状体仅有轻微混浊者也实行了透明晶状体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恢复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术中我们植入人工晶状体材料选用聚丙烯酸酯,边缘呈直角设计的人工晶状体AR40e,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相比,其具有较高的粘附力可使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晶状体的前、后囊膜密切相贴,可有效防止晶状体囊膜混浊和皱褶的形成 [4] 。避免采用硅凝胶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因为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机会较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时有可能使用硅油,使用硅凝胶材料可与硅油发生反应,影响视力。
3.3 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特点 高度近视眼由于眼轴变长,晶状体悬韧带松弛、脆弱,尤其见于年龄大,眼轴过长者,超声乳化过程中,前房深度会明显加深,使晶状体核的乳化困难。此时可以将BSS瓶的高度适当降低,或流速适当提高,维持前房正常深度。当晶状体核乳化过程快要结束时再将BSS瓶适当调高,使前房加深,以避免损伤后囊膜。否则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加速玻璃体的液化和脱离,玻璃体位置前移及机化条索的形成,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多数为核性白内障,透明皮质较多,术中应充分水分离和水分层,前者有利于皮质吸除,后者易于晶状体核在囊袋内旋转,进而减少手术时对悬韧带的牵拉,避免出现晶状体脱位和玻璃体脱出。另外,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的高频超声波对玻璃体的胶体结构有一定影响。超声乳化的时间越长,玻璃体液化的情况越明显,因此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将有助于减轻可能发生的玻璃体液化现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
我们的手术结果表明,高度近视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快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虽然视力的恢复与眼轴长度有关,但对于病变未累及黄斑部者,仍可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所以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不应放弃手术机会,实现既解除白内障,又矫正屈光不正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文青,刘兴芳.高度近视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的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2-14.
2 谢立信,董晓光,朱刚,等.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时人工晶体选择的探讨.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42-344.
3 凌懿.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实用医学杂志,2003,19(8):923.
4 Oshika T,Nagata T,Ishii Y.Adhesion of lens capsule to intraocular lenses of polymethylmethacrylate,silicone,and acrylic foldable materiˉals:an experimental study.Br J Ophthalmol,1998,82(5):549-553.5 刘欣华,刘奕志,柳夏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玻璃体结构的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1):29-30.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