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与文化的诸多原因,我国高龄的白内障患者相当多。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成熟,高龄的白内障患者亦可通过这一先进手术而复明,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285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共285例316眼,男148例168眼,女137例148眼,年龄80~98岁,平均87.3岁;晶体核硬度Ⅱ~Ⅲ级82例86眼,棕色核81例93眼,白色核122例137眼;合并角膜翳16眼,青光眼术后39眼,高度近视42眼;合并有高血压157例,糖尿病76例,各种心脏病、慢支、脑血管意外72例,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以上几种病证。
1.2 手术方法 术前血压、血糖及心功能等均控制正常平稳。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PREMIERE超声乳化仪,局麻后,行标准巩膜隧道切口或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粘弹剂(玻璃酸钠注射液)辅助下连续环形撕囊(CCC),水分离,再次前房注入粘弹剂后超声乳化晶体核(拦截劈裂法),I/A注吸皮质后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并植入人工晶体(IOL)于其中,I/A冲洗前房,侧切口水化,检查主切口水密。地塞米松2.5mg+庆大霉素2万U结膜下注射。本组超声能量平均34.6%,时间平均2min36s,负压设置130~160mmHg。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第1天≥0.5者113眼(35.76%);第3天≥0.5者129眼(40.82%);第7天≥0.5者160眼(50.63%);1个月≥0.5者196眼62.03%);3个月≥0.5者208眼(65.82%)。
2.2 治疗结果 术中完整CCC208眼,改为截囊108眼;后囊膜破裂22眼,其中行前段玻璃体切割后IOL囊袋内植入14眼、睫状沟植入5眼,前房型IOL2眼、未植入IOL1眼;悬韧带断裂3眼;上方皮质残留12眼;术后3天内角膜内皮水肿较明显187眼,多于术后1周内大部分自行消退;虹膜脱色素、前房少许渗出6眼,经局部皮质激素治疗后全部吸收。本组无一例角膜失代偿,未见全身性并发症发生。
2.3 随访 随访3个月~4年,造成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视神经萎缩27眼,老年性黄斑病变24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9眼,视网膜脱离2眼(均发生于高度近视眼),其他2眼。
3 讨论
高龄老年人体质衰弱,多合并慢性全身病,手术耐受性差,应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和顾虑,术中可酌情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高龄老年人的眼组织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1] :(1)晶体核大且硬,甚至无皮质。(2)晶体悬韧带脆弱,无韧带区小 [2] 。(3)晶体囊变薄或机化变厚。(4)皮质膨胀或液化成乳糜液。(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数目减少 [3]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体会:(1)CCC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该类白内障因晶体高度混浊使眼底红光反射极弱甚或无,CCC较难完成,而使用染料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患者而言过于昂贵,我们在粘弹剂辅助下用自制截囊针先划开前囊膜一个小口后挑起并反折成瓣(针头不宜刺太深以免掀起皮质),再改用撕囊镊继续CCC。若乳糜样皮质溢出,则先放出大部分皮质后撕囊。因无韧带区较小,撕囊直径不宜过大(≤6mm)以免损伤悬韧带。(2)保护角膜内皮是很重要的。尤其基层医院不具备内皮细胞计数仪而无法明确患者的内皮细胞数目,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保护:①充分应用粘弹剂,可于撕囊时、超声前、超声乳化过程中、植入IOL时多次注入。②充分利用辅助劈核钩将核劈成小块以减少超声能量的过多释放、缩短超声时间。③尽量在囊袋内超声(原位超声)以远离角膜、减少对悬韧带的牵拉。④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应朝下或侧方,使能量不会直接向内皮释放。⑤设置较高的负压可稳定晶体核、减少能量使 用。(3)注意保护和酌情处理后囊膜。超声乳化时 应先从核碎块尖端开始,以免其锐利边缘在囊袋内翻滚过程中划破后囊膜。对位于中央部位的机化变厚的后囊膜,我们均行后囊环形撕开,这样既使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视力,又减少日后行激光切开的麻烦和经济负担。
高龄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眼底病变,而非该手术方法本身所致。术前应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层医院开展高龄老年白内障的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只要医师了解高龄老年人眼组织结构的特点、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在基
参考文献
1 刘新泉,杨冠.高龄老年人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术.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508.
2 Koch DD,LinJF.Zonular encroachment on the anterior capsular zonular-free zone.Am J Ophthalmol,1988,106:491-492.
3 孙秉基,徐锦堂.角膜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