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文献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能侵入我国人眼的线虫及其诊治

http://www.cnophol.com 2009-7-14 11:16:33 中华眼科在线

    3  丝虫

    丝虫种类繁多,现已记载的有537种[1]。广泛寄生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其中极少数寄生于人类。有关丝虫分类,学者的意见不一。Levine(1968)将丝虫类归属丝虫亚目、丝虫总科。该科与人畜关系密切的有9个亚科,28个属,能寄生于人类的有5属、8种[1]。能侵入眼内引起眼丝虫病的至少有5种。

    3.1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正常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引起班氏丝虫病。成虫、幼虫(微丝蚴)偶寄生于眼内,引起眼班氏丝虫病。

    3.1.1  流行情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的资料显示,该病共流行于72国家,其中以亚洲、非洲各国较为严重。我国流行于北起山东以南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不包括台湾省),其中181个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按1980年的行政区划分),据资料估计我国在防治前共有丝虫病患者2196.2万人,经多年的防治,至1994年(含马来丝虫)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

    3.1.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唯一);中间宿主:蚊,我国可传播该病的蚊种有3属10种。

    3.1.3  寄生于眼的阶段  成虫、幼虫。

    3.1.4  侵入眼的途径  可能是感染性幼虫由眼睑等浅层淋巴管进入深层淋巴管,再入眼内生长发育为成虫;也可能是穿过睫状体血管进入眼后房,再移入眼前房发育为成虫,并可产出微丝蚴。

    3.1.5  病原形态  (1)成虫:虫体细长,状如棉线,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8.2~105 mm×0.1~0.8 mm。(2)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其外形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224~296 μm×5.3~7 μm。

    3.1.6  对眼的损害  据病例报道显示:班氏丝虫成虫及幼虫可寄生于眼前房及眼睑等处,前房水中可见到微丝蚴。虫体的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炎性肉芽肿、视神经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等。患者可有视力模糊、羞明、流泪、眼部胀痛、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3.1.7  诊断方法  有关眼部丝虫病的诊断方法记述不多,可根据患者眼部的症状表现、有无微丝蚴血症以及丝虫病的免疫学检查是否为阳性等作出初步诊断;对于侵入眼周围组织、眼前房、检眼等处的虫体,可直接观察或用裂隙灯、眼底镜观察确诊;也可通过检查房水中的微丝蚴确诊。

    3.1.8  防治原则  (1)预防:通过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等措施,避免传播感染。(2)治疗:对于寄生于眼睑、结膜、眼前房、巩膜等处的虫体,采用手术取虫治疗效果较好,由于虫体较大,便于识别和取虫。

    3.2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该虫正常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偶寄生于眼内,引起眼马来丝虫病。

    3.2.1  流行情况  马来丝虫的分布仅限于亚洲的中国、日本等12个国家,其流行区域远小于班氏丝虫。

    3.2.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蚊,在我国可传播本病的有3属9种。

    3.2.3  寄生于眼的阶段  成虫、幼虫。

    3.2.4  侵入眼的途径  同班氏丝虫。

    3.2.5  病原形态  与班氏丝虫基本相似,但略小,纤细。成虫细长,状如棉线,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0~62 mm×0.07~0.224 mm。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177~230 μm×5~6 μm。

    3.2.6  其他  对眼的危害、诊断、防治原则等基本同班氏丝虫。

    3.3  罗阿罗阿线虫(罗阿丝虫或非洲的眼虫)  隶属罗阿丝虫属,该属中已发现的有6种,除罗阿丝虫寄生于人体外,其他几种均寄生于灵长类动物。该虫成虫正常寄生于人的皮下组织引起罗阿丝虫病,也可侵入眼内引起眼罗阿丝虫病。

    3.3.1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屡见有罗阿丝虫感染者,如第一军医大学在援外人员中发现本病患者14例(李福山1986)。浙江人民卫生院1978年报道,62名(1975)和162名(1977)援外回国人员中,分别有3例和8例罗阿微丝蚴血症者,在60 mm3血液中微丝蚴数量最高达1632条[4]。

    3.3.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保虫宿主:在自然条件下,罗阿丝虫是否存在保虫宿主尚不能确定,但在实验条件下,多数灵长类动物可作为其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斑虻,种类较多,主要为分斑虻和静斑虻。

    3.3.3  侵入眼的阶段  成虫、微丝蚴均可侵入眼部,其危害主要由成虫引起。

    3.3.4  侵入眼的途径  含有感染期幼虫的斑虻叮人吸血时,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并在皮下组织中发育为成虫。成虫能在深层组织内移行,可侵入眼内寄生。虫体可由一眼沿鼻根皮下皮肤转移至另一眼。

    3.3.5  病原形态  (1)成虫:虫体线形,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5~70 mm×0.3~0.55 mm。(2)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250~300 μm×6~8.5 μm。

    3.3.6  对眼的损害  成虫常移行于眼睑皮下、球结膜、角膜下、眼前房等部位,引起严重的结膜炎症、眼球水肿和球结膜肉芽肿。在眼睑皮下寄生时,常可见到游移的肿块,有紧张和疼痛感。当侵袭球结膜时,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炎症,患者有痒感、爬动感、流泪、羞明、疼痛等症状,但对视力的影响不大。

    3.3.7  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检查患者体表有无发生卡拉巴肿、眼部有无异常表现;特别询问患者有无在流行区工作史、居住史、旅游史等均可作出初步诊断。因我国无本病流行,所有发现的患者,均系援外回国人员,了解个人资料,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价值。(2)病原学诊断:可从血液、肿块组织液中检出微丝蚴做出初步诊断;最好以手术从眼睑、眼结膜及眼周围皮下组织的游走性肿块中取出成虫确诊。

    3.3.8  治疗  对于寄生于眼部和皮下的成虫,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最可靠。在取眼部成虫时,为防治虫体受药物刺激逃逸,除麻醉后及时手术外,术中发现虫体后,先用镊子固定住,再进行剥离和摘取虫体。根据虫体与冷刺激、药物刺激后逃逸的特性,可对实施手术的部位进行选择,例如,当虫体穿过球结膜或穿过鼻梁下组织时,该处是进行手术的最佳部位。

    3.4  卷曲盘尾丝虫(旋盘尾线虫或盘尾丝虫)  属盘尾丝虫属,该属中共有8种,除本虫寄生于人外,其他均寄生于哺乳类动物。该虫正常寄生于人的皮下或皮下结缔组织,引起卷曲盘尾丝虫病。此外还常侵入眼内寄生,可导致失明,故本病又称瞎眼丝虫病或河盲症。

    3.4.1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拉丁美洲及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国家,以非洲西部和中部最为严重,是世界公认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1990年估计,全球感染者约为8000万人,其中失明或视力障碍者有(100~200)万人,在重流行区居民眼部受损率可高达30%~50%。国内尚无自然感染的病例,我国学者黄惠芬曾于1994年报道过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有感染本病者[3]。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回国人员中感染该虫的几率会相应增大,医务人员应对本病应予以关注和了解。

    3.4.2  重要宿主  终宿主:人(唯一)。中间宿主:蚋,又名黑蝇。保虫宿主:仅见蛛猴、大猩猩两种动物。

    3.4.3  寄生于眼的阶段  主要为微丝蚴阶段;成虫偶可寄生于眼睑皮下、眼眶等周围组织。

    3.4.4  侵入眼的途径  成虫在皮下组织中发育成熟并产出微丝蚴,微丝蚴不侵入血流,经皮肤、结膜进入角膜,也可经神经鞘进入眼球后部。

    3.4.5  病原形态  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无色透明,分大小两种,大者长约285~368 μm×6~9 μm,小者约150~287 μm×5~7 μm,在子宫内虫体外包一层鞘膜,产出后鞘膜蜕去。

    3.4.6  对眼的损害  眼盘尾丝虫病主要由微丝蚴寄生所致。活的微丝蚴一般不引起炎症反应,虫体死后的裂解产物,则常引起炎症反应及免疫病理反应。初期症状为眼痛、慢性结膜炎、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侵入角膜的微丝蚴,可引起巩膜、结膜的炎症,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角膜浑浊或纤维化,轻者影响视力,重者导致失明。微丝蚴可在眼前房内移动,也可侵入眼球深部,引起视网膜、脉络膜的炎症及视神经萎缩,造成视觉障碍。微丝蚴偶能侵入晶状体内引起白内障。

    3.4.7  诊断方法  本病可通过了解患者有无援外史或境外居住史、检出身体皮下组织的虫体、免疫学诊断等方法,间接推测眼盘尾丝虫病的可能性。对于寄生于眼睑皮下、眼眶等周围组织内的成虫,可采用手术取虫或取眼部组织液镜检出微丝蚴确诊。微丝蚴最初多在眼前房,可采用裂隙灯检查。由于微丝蚴对角膜的折射率不同,故观察活的虫体较为困难。

    3.4.8  治疗  对于眼盘尾丝虫病的治疗,相对较困难。若用药物杀死虫体,会对眼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故有学者曾试用3%~5%乙胺嗪溶液(海群生)滴眼,每次2滴,每日4次,能暂时减少眼前房内微丝蚴的数量,但局部副作用较大。也可以用普通的眼药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法,这仅对消除游离于眼中的微丝有一定作用。对于寄生于眼中的成虫,多用手术取出虫体治疗。

    3.5  恶丝虫  隶属恶丝虫属。据Yanmaguti(1961)列出本属的丝虫共有36种,多寄生于各种哺乳类动物,其中已确定能感染人的有5种,能侵入人眼内的至少有3种,以犬恶丝虫和匍行恶丝虫最为重要。

    3.5.1  流行情况  犬恶丝虫(狗心脏虫)呈世界性分布,凡有犬分布的地区,几乎都有该虫的存在。人感染的病例多见于意大利、法国、希腊、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我国人感染的病例报道极少,眼犬恶丝虫病的报道就更少,但犬的感染却很普遍,如湖南省犬的感染率高达10.37%[3]。根据犬感染情况推测,人的感染率或许更多。

    3.5.2  重要宿主  终宿主:正常终宿主为犬,也可寄生于猫、狼、狐狸等动物,人属于偶然感染。中间宿主:蚊,现已明确的种类有4属12种,其中较为重要的种类有中华按蚊、埃及伊蚊、常型曼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等。

    3.5.3  侵入眼的阶段  为感染期幼虫之后的幼虫阶段,国外也有从眼中取出成虫的报道。

    3.5.4  侵入眼的途径  尚不十分确定,可能是感染性幼虫随血循环由眼睑等组织血管进入眼内;也可能是穿过睫状体血管进入眼后房,再移入眼前房。

    3.5.5  病原形态  成虫:细长,线状,雌雄异体,乳白色,大小在120~310 mm×0.7~1.3 mm。微丝蚴:由成虫直接产出,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各处。细丝状,无鞘膜,大小为218~329 μm×5~7 μm。

    3.5.6  对眼的损害  寄生于皮下及组织内虫体的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可引起局部的炎症、过敏反应、异物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结节等症。寄生于眼内的犬恶丝虫,多侵袭于眼结膜下、眼前房、玻璃体、眼周围组织等,可引起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视力障碍等症状,患者自觉有虫体移动感、异物感等。

    3.5.7  诊断方法  在皮下组织、眼内及其周围等表浅组织寄生时,可通过手术检获虫体确诊;在眼前房内寄生时,可用裂隙灯观察(虫体呈丝绒样)诊断;而对于寄生于肺等深部组织者,尚无满意的诊断方法。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应用了某些免疫学诊断技术和同工酶电泳分析,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但尚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3.5.8  防治原则  (1)预防:通过普查普治病犬、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等方法,防止恶丝虫病的传播感染。(2)治疗:对于寄生于眼睑、结膜、眼前房、巩膜等处的成虫,采用手术取虫法治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部线虫病,线虫,诊治)的信息
      热门图文

    彩虹萤光眼妆缔造闪亮

    明眸光彩由SPA"眼"义

    眼部瑜伽除掉细纹黑眼

    黑眼圈超详细解决方案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保健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浙江眼科网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