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本虫属毛形线虫科、鞭虫目、毛形线虫属。今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遗传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DNA技术分析,认为该属至少存在7个种,我国目前至少存有2个种,以旋毛形线虫最为重要。该虫广泛寄生于哺乳类动物及人类的肌肉组织,引起动物和人的旋毛形线虫病。当虫体侵入人眼内时,可引起眼旋毛形线虫病。
4.1 流行情况 本病属人兽互通寄生虫病。我国到1999年底,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道,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猪感染的报道。我国学者郭文敏等用免疫学方法对11个省市自治区人群进行调查,发现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为0.7%~32%。云南省从1964~1999年底,以暴发本病442次,发病20344人,死亡217人[3]。河南郑州市1980年猪的感染率高达50.4%,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以猪肉为主肉食,故受感染机会很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4.2 重要宿主 旋毛形线虫成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故被其寄生者,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常见的终宿主为猪、野猪、犬、猫、鼠等150余种多种哺乳类动物。人虽为其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但在流行病学上无意义。
4.3 侵入眼的阶段 幼虫阶段。
4.4 侵入眼的途径 宿主误食含旋毛形线虫囊包的肉后,幼虫在小肠逸出,先侵入肠黏膜内经24 h的发育,再返回肠腔内经48 h的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出幼虫。新产于肠黏膜内的幼虫,侵入局部的血管和淋巴管,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至全身各部肌肉组织中发育成囊包。其中部分可侵入眼内发育,引起眼旋毛形线虫病。
4.5 病原形态 成虫:寄生于小肠。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在1.4~4 mm×0.04~0.06 mm。幼虫:新产出的幼虫细小,丝状,大小为124 μm×6 μm;成熟的幼虫长约1 mm,卷曲于横纹肌的囊包之中。
4.6 对眼的损害 侵入眼内的幼虫,由于虫体及其分泌物的作用,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据对大量的眼旋毛形线虫病例分析表明,侵入眼眶的幼虫可引起眼眶周围水肿,常在感染后1周出现,其发生率为17%~100%[4]。部分病例还出现面部水肿、球结膜下出血、眼眶肌肉疼痛、眼球突出、视力模糊等。
4.7 诊断方法 眼旋毛形线虫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可采取综合性诊断方法。(1)临床诊断:可通过询问患者最近的食肉史、有无肌肉水肿、发热及眼睑有无水肿等临床症状初步诊断;(2)病原学诊断:①活组织检查法。取患者肌肉组织,经压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确诊,但感染早期(10天内)不易检获虫体。②检查患者最近吃剩的肉类: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如上法检查佐证。必要时将肉饲喂动物(小鼠),经30天后解剖动物检查有无幼虫及囊包确诊。(3)免疫学诊断:旋毛形线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免疫学诊断有较大意义。目前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皮内试验、环幼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所有方法都可间接推测眼旋毛形线虫病的可能性。
4.8 防治原则 (1)预防:加强卫生宣教,不吃涮肉片等未熟透的肉类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肉类检疫,防止含有虫体的肉类上市出售,防止传播感染。(2)治疗:对肌肉组织中的旋毛形线虫病治疗,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该药可杀死肌肉组织中的幼虫,若在感染后1周内服药,治愈率可达100%。此外,甲苯咪唑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眼旋毛虫病的治疗,是否采取杀虫治疗,尚不能确定。
5 颚口线虫
该线虫隶属颚口科、颚口属,目前已有记载的有10余种。我国已报道的有三种,其中以棘颚口线虫和刚棘颚口线虫最为重要,现仅介绍棘颚口线虫。
5.1 流行情况 棘颚口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包括中国、日本、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和泰国最为严重。我国有关人感染的调查资料不多,仅在江苏洪泽湖地区、上海、武汉等地有动物感染的调查资料,根据动物的感染情况推测,人的感染不一定太少。
5.2 重要宿主 终宿主:犬、猫、虎、豹等动物。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其中以沙鳢、乌鳢感染最重。转续宿主:包括蛙、龟、蛇、鸡、鼠、猪等30余种动物。人既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也可作为转续宿主,但在流行病学上无意义。
5.3 侵入眼的阶段 为第三期或第三期后幼虫,但多为第三期后幼虫。
5.4 侵入眼的途径 幼虫侵入眼部和脑部的几率很高。人通过误食含有第三期后幼虫鱼肉、鸡、猪肉等而感染。感染性幼虫穿过胃壁或肠壁,经肌肉或结缔组织侵入全身各器官,少数虫体侵入眼内。除此之外,该幼虫还可通过侵入口腔黏膜、皮肤感染。
5.5 病原形态 第三期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体内发育成熟。虫体粗短,圆柱形,头部具头球,体前1/4体表披有小棘,体略透明,虫体大小350~450 μm×60~65 μm。第三期后幼虫: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形似第三期幼虫,体表的小棘多。
5.6 对眼的损害 幼虫的机械性损伤、虫体分泌物的作用及由其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患者可表现为眼睑水肿、疼痛、瘙痒和流泪等。幼虫可通过视神经或直接穿透巩膜进入眼球,引起创伤性视网膜穿孔、玻璃体出血或虹膜穿孔等,可导致视力障碍或失明。幼虫可侵入面部、唇部、颊部和眼睑等处的皮下组织中,形成局部肿块。
5.7 诊断方法 由于幼虫侵入人体的数目很少,侵入眼的数量就更少(多为1条),且与疮疖相混淆,所以本病在诊断上比较困难。可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诊断,如有无生食鱼肉的习惯、皮下有无发现硬结等初步诊断;对于侵入眼内的虫体,可采用检眼镜、裂隙灯观察诊断,手术取虫检获虫体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
5.8 防治原则 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多采用手术取虫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6 铁线虫
该虫属于线形动物门、铁线虫纲、铁线虫目的Gordiidae科的Gordius属和Chordodidae科的Chordodes属等,包括20个不同的种,我国仅报道铁线虫一种。铁线虫为自生生活的种类,偶侵入人体引起铁线虫病。该虫多侵入人的消化道,其次也可寄生于尿道等,寄生于眼眶和外耳道内者较罕见。
6.1 流行情况 世界性分布,主要见于热带和温带国家和地区,我国人体报告已有20余例,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陕西、河南、云南、广东、广西、新疆、福建等地区,主要为生活在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域地区的人群。
6.2 重要宿主 成虫在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中营自生生活,故无终宿主。中间宿主可能会有1~2种,第一中间宿主为小型水生昆虫类;第二中间宿主为蟋蟀、蚱蜢、和甲虫等昆虫。转续宿主:鱼类、螺蛳等。
6.3 侵入眼的阶段 为感染性幼虫(稚虫)。
6.4 侵入眼的途径 尚不十分确定,可能是因接触疫水或误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及其污染的水后,虫体经口腔黏膜或颊部皮下组织移行至眼眶。
6.5 病原形态 成虫细长,圆线形,似铁丝,雌雄异体,体长10~100 cm,宽0.3~3 mm;由卵内孵出的幼虫很小,体长为0.25 mm左右;无稚虫的形态资料。
6.6 对眼的损害 眼铁线虫病极为罕见,Sayad(1936)报道寄生于眼眶下形成肿块,并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6.7 诊断方法 已报道的病例,均系检获虫体而确诊。在未检获虫体之前,医师很难考虑到该虫寄生。
6.8 防治原则 本病的预防主要注意不饮用生水,避免食用未熟透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如昆虫、鱼类、螺蛳等。对于寄生于眼或其他组织内虫体,多以手术取虫治疗。
除上述寄生于眼内的线虫以外,还有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中的某些种类,也可以寄生于人眼内,我们将陆续报道。
【参考文献】
1 唐仲璋,唐崇惕.人畜线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1-633.
2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z1.
3 陈兴保,吴观陵.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13-494.
4 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70.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