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玫卿,栾洁
【关键词】 角膜; 上皮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兔
角膜细胞成分培养是现代角膜病研究和治疗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对角膜细胞成分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我们探索了体外原代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的两种方法,以期建立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新西兰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由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与饲养。眼部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屈光间质透明,无眼前节病变。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DMEM/F12(Gibco,USA),胎牛血清(中美合资兰州民海生物),胰蛋白酶(Gibco,USA),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AMRESCO 分装),MTT(Sigma,USA),CO2培养箱(Heal Force HF121UV),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 CKX41,Japan),酶标仪(Bio-rad Model 860)。
1.1.3 培养液的制备
采用DMEM/F12=1∶1的混合液,内含10 mmo1·L-1HEPES、20%胎牛血清、100×103 U·L-1青霉素和100×103 U·L-1链霉素,pH值7.2~7.4。
1.2 实验方法
1.2.1 取材
取新西兰白兔6只,共12眼,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兔,无菌条件下迅速摘取眼球,用PBS反复冲洗后浸泡于含青、链霉素1 000×103 U·L-1 4 ℃ PBS中10 min,待用。
1.2.2 消化法原代培养角膜上皮细胞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眼球用PBS冲洗2~3次,沿角膜缘取下完整角膜,用DMEM/F12培养液冲洗1~2次;在50 mm培养皿中加0.25%胰蛋白酶或0.1%胰蛋白酶-0.02%EDTA混合消化液约1 ml,将上述处理过的兔眼角膜上皮面朝下置于消化液中,培养箱中消化20~30 min后翻转角膜片,轻轻冲洗上皮面,将冲洗液移至加有适量胎牛血清的离心管终止消化;在培养皿中再次加入消化液,置培养箱中消化10 min后终止消化;将两次消化的细胞悬液离心6~8 min(1 000 r·min-1),弃上清,加入全培养液(内含10 mmo1·L-1HEPES、20%胎牛血清、100×103 U·L-1青霉素、100×103 U·L-1链霉素,pH值7.2~7.4),吹打混匀。计数制成5×105~1×106 ml-1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37 ℃、5%CO2 和95%空气培养箱中培养,3 d后首次换液,以后每周更换2~3次。
1.2.3 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角膜上皮细胞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眼球用PBS冲洗2~3次后沿角膜缘取下完整角膜,放入加有培养液的培养皿中;在体式显微镜下完整撕下角膜上皮面,剪成约1 mm3大小角膜上皮片,均匀平铺于培养瓶中,翻转培养瓶加入全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轻轻翻转培养瓶,使培养液慢慢浸过组织块;或将角膜上皮片均匀平铺于24孔板中,置于培养箱中2~4 h,然后缓缓加入全培养液。将培养瓶或24孔板置于37 ℃、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 d后首次换液,以后每周更换2~3次。
1.2.4 角膜上皮细胞的传代
原代培养至上皮细胞80%融合后用PBS冲洗2次,加入0.25%胰蛋白酶-0.02%EDTA 1 ml冲洗1次,再加入消化液1~2 ml,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待细胞变圆,细胞间隙变大或少量细胞脱壁时加入含血清的培养液终止消化,收集细胞悬液,离心6~8 min (1 000 r·min-1),计数,接种于培养瓶中(按1∶2或1∶3传代),3 d后首次换液,以后每周更换2~3次,直至细胞融合。
1.2.5 观察方法
1.2.5.1 形态观察 每日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生长情况,拍照记录。
1.2.5.2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取生长状态良好的上皮细胞,采用上述传代方法消化,制成细胞悬液,计数,以103 ml-1接种于96孔板,每板设复孔且每孔的细胞数保持一致,加入等量培养液(200 μl·孔-1)置培养箱中培养;每天取出1块板,每孔加入MTT溶液(5 mg·ml-1)20 μl,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 h后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培养上清液,每孔加入150 μl二甲亚砜,室温振荡10 min;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各孔光密度值(OD570 nm),记录结果,绘制生长曲线。
1.2.5.3 细胞分裂指数测定
用上述传代方法消化,将细胞悬液接种于放有小盖玻片的6孔板中,每12 h取出1个盖玻片,95%酒精固定,HE染色、封片;选择细胞密度适中的区域观察分裂细胞,计数,绘制细胞分裂指数曲线图。
1.2.5.4 细胞贴壁率测定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法制成细胞悬液,计数,接种于培养皿中,每2 h取出一皿,消化已贴壁细胞,计数,计算贴壁率,绘制贴壁率曲线图。
1.2.6 统计学方法
上述各实验重复4次,应用SPSS14.0 for Windows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OD570 nm、分裂指数、贴壁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结果
2.1.1 原代细胞的形态观察
2.1.1.1 消化法 接种后6 h可见细胞贴壁生长,呈圆形或多角形,核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旁中央区,胞质丰富,可见少数细胞体积较大的老化细胞,同时可见部分悬浮生长的细胞(图1);培养3 d后细胞呈膜状生长,且伸出板层伪足;培养1周后细胞分裂增殖旺盛,全部呈膜状生长,伸出板层伪足,且细胞已达基本融合状态,并可呈复层生长。
图1 消化法培养6 h 倒置显微镜×100
2.1.1.2 组织块贴壁法 接种后24 h可见从组织块中伸出细胞伪足(图2);48 h可见从组织块边缘有细胞游出呈晕状生长,形成典型的“沙滩样”移行带(图3);72 h后大部分组织块上的细胞从移行带向外长出生长晕,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旁中央区,胞质丰富,细胞相互紧密连接呈膜状生长,生长界限明显;5 d后迅速旺盛生长,接近组织块的区域可呈复层生长,同时可见悬浮生长的细胞,换液后仍然存在;培养1周后相邻组织块之间细胞晕相接,铺满瓶底,形成良好的单层。
图2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24 h 倒置显微镜×100
箭头所示为组织块边缘伸出细胞伪足图3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48 h 倒置显微镜×100
细胞生长界限明显,箭头所示为“沙滩样移行带”
2.1.2 传代细胞的形态观察
组织块培养法:第1、2代细胞接种后1~2 d贴壁生长,形态与原代相似,细胞呈多角形镶嵌排列,1周形成良好的单层铺满瓶底(图4)。第3、4代细胞胞体逐渐变大,形状不规则,10 d可形成单层。第5、6代逐渐出现较大的形状不规则的衰老细胞,胞质内可见空泡、颗粒样物质,细胞间隙增大,并可见细胞凋亡,此时很难形成融合的单层细胞。
图4 第1代培养5 d 倒置显微镜×100
消化法:第1代与原代相似,第3代细胞形态开始变化,第5代细胞衰老很难形成单层。
2.2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如图5所示,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第2代)生长曲线呈近似“S”形,细胞经过约2 d的滞留期,从3 d后进入迅速增殖的对数生长期,5~7 d后进入平台期生长稳定;在第2、3、5、6、8、9、10天,组织块贴壁法和消化法培养的细胞OD570 nm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上述时间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有活力细胞数目多于消化法。
*P<0.05
图5 角膜上皮细胞生长曲线2.3 细胞分裂指数
由图6可见,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第2代)分裂指数曲线中,细胞经过2 d左右的滞留期迅速进入分裂旺盛的对数生长期,从第5天起细胞分裂几乎停止,生长抑制,进入生长的平台期;从第1.5天至第4天两种培养方法培养的细胞分裂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在上述时间段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分裂指数高于消化法。
*P<0.05
图6 角膜上皮细胞分裂指数
2.4 细胞贴壁率测定
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第2代)贴壁率测定中,细胞6 h开始贴壁,到16~18 h接近最高贴壁率值,以后贴壁率变化不大;从第14小时至26小时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的贴壁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在上述时间段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细胞贴壁率高于消化法,详见图7。
*P<0.05
图7 角膜上皮细胞贴壁率
3 讨 论
自20世纪50年代细胞培养技术兴起以来,角膜细胞的培养技术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且培养技术一直不断改进[1-3]。但以往的培养技术存在着培养方法复杂(如单层培养法[4])和培养条件昂贵(如需要在培养液中加入特殊生长因子[5])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取材简单、经济实用的培养方法,对眼表疾病、角膜病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往的培养技术,我们在研究中探索、比较并优化了体外原代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方法。
消化法是培养角膜上皮细胞的一种常见方法,操作过程简便、培养周期短,但消化液的浓度及消化时间不易掌握,且细胞活力会受到影响。本实验中发现,采用单纯胰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浓度过高,细胞活性下降,贴壁率大大降低,过低则不能获得较多的细胞。在反复尝试不同胰蛋白酶浓度及消化时间后,我们采用浓度为0.25%胰蛋白酶两次消化法,可以获得较多数量的细胞,但由于胰蛋白酶对细胞损伤较大,影响细胞活力,原代培养细胞的贴壁率较低,且会出现少量老化细胞。因此,我们选择了胰蛋白酶联合EDTA消化法,并摸索出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认为采用0.1%胰蛋白酶-0.02%EDTA两次消化法,可获取较多活力好的上皮细胞,虽然所获得的细胞数量较单纯胰酶消化法少,但细胞贴壁率较高,形态、增殖能力都较单纯胰酶消化法好,很易形成良好的单层细胞。
组织块贴壁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培养方法,存在着方法复杂、细胞生长缓慢、周期长、细胞成分不单一等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对以往的组织块贴壁法进行了改进:将修剪好的角膜浸于培养液中,在体式显微镜下完整地撕下角膜上皮面,再剪成1 mm3的组织块均匀铺于培养瓶底壁或24孔板中。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1)取眼球动作迅速,勿伤及角膜。(2)在抗生素中浸泡时间不超过15 min,然后再用PBS反复冲洗2~3次,以避免抗生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而损伤细胞活力。(3)始终将角膜片浸于培养液中,以保持细胞活性。(4)修剪角膜组织时动作要快,以维护离体组织中的细胞状态。实验中我们发现,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在形态、增殖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消化法,且原代培养中没有出现老化细胞;形成单层细胞的时间也不比消化法长。由于我们只保留了角膜上皮层,在培养过程中并未出现细胞混杂的情况,也避免了进行细胞纯化这一复杂的步骤。此外,由于24孔板底面积较小,形成细胞单层的时间较短,可以缩短培养周期。因而,以该法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具有较好的经济实用性。
在细胞传代的培养中,我们发现,从第4代起角膜上皮细胞传代后活力下降,形态改变,到5、6代细胞基本老化,停止增殖,提示我们培养体系仍需改进,例如应用饲养层细胞[6]等,以建立进一步完善的体外兔角膜上皮细胞培养体系。
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生长曲线呈近似“S”形,第2代角膜上皮细胞在传代后的第1天细胞数有所减少,经过约2 d的滞留期,随后进入迅速增殖的对数生长期,5~7 d后进入平台期生长稳定,在15 d左右细胞衰老。相应的,在细胞分裂指数曲线中,经过2 d左右的滞留期,细胞迅速进入分裂旺盛的对数生长期,而进入平台期后分裂几乎停止、生长抑制。因而,细胞分裂指数曲线与生长曲线的趋势类似,只是细胞总数达平台期时细胞数量很大,而细胞的分裂值接近0,分裂指数曲线最低。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在生长曲线及分裂指数曲线所示的对数生长期,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具有更好的活力且分裂旺盛。在研究角膜上皮细胞贴壁率中,我们发现,消化法细胞的贴壁率在接种后16至26 h低于组织块培养法;细胞接种后6 h开始贴壁,到16~18 h已有约70%的贴壁率,随后贴壁率几乎不再增加,这也是角膜上皮细胞传代培养的一个问题,可能是由于原代细胞中存在状态不好的细胞,在传代培养时就会逐渐衰老、脱壁和凋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兔角膜上皮细胞符合一般有限细胞系的生长规律。
通过多种途径对兔角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我们认为组织块培养法是一种稳定、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培养角膜上皮细胞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谢立信,董晓光,张德茹,等.人角膜细胞的原代培养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1991,27:13.
[2]CASTRO-MUOZLEDO F,VALENCIA-GARCA C,KURI-HARCUCH W.Cultivation of rabbit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in serum-free medium[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7,38(11):2234-2244.
[3]SLADOWSKI D,LIBEREK I,LIPSKI K,et al.Culture of the primary corneal epithelium as a potential component of test batteries for eye irritancy testing[J].Toxicol In Vitro,2005,19(7):875-878.
[4]FATIMA A,VEMUGANTI G K,IFTEKHAR G,et al.In vivo survival and stratification of cultured limbal epithelium[J].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2007,35(1):96-98.
[5]BORDERIE V,SABOLIC V,LAROCHE L.Culture of human keratocytes.Influence of culture conditions and ultrastructural aspects [J].J Fr Ophtalmol,1998,21(2):103-111.
[6]TALBOT M,CARRIER P,GIASSON C J,et al.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rabbit limbal epithelia cultured on fibrin gels for ocular surface reconstruction[J].Mol Vis,2006,12:6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