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第16卷第7期
巢阳 袁俭 王正国 惠延年 杨志焕 张黔义 梁平
摘 要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 dose Dexamethasone, HDD)对视网膜冲击伤的防治作用。
方法 应用BST-Ⅲ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兔眼,建立视网膜冲击伤动物模型,家兔18只,随机分为致伤组(等渗盐水对照)、SOD治疗组(6000 U/d)、HDD治疗组(6 mg/kg),每组6只。采用SOD及HDD进行分组对照治疗。
结果 SOD及HDD治疗组伤后视网膜出血和渗出明显减少,光、电镜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恢复时间缩短。
结论 SOD及HDD对兔视网膜冲击伤有显著防治作用。
关键词:创伤,冲击;视网膜;眼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地塞米松
视网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周边部分,是其简化的模式[1]。视网膜的创伤会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或伤残,因此,对其创伤的防治受到普遍关注。笔者通过兔视网膜冲击伤模型的建立,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 dose Dexamethasone,HDD)对其防治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动物与模型:四川产健康杂色家兔18只,体重2.0~2.5 kg,雌雄兼用。家兔麻醉、散瞳后,采用BST-Ⅲ型生物激波管双夹膜压差破膜法,正向单眼致伤1次,压力峰值(Pm)为(666±10.5) kPa,正压持续时间(Tm)为(7.25±0.96) ms。
2. 动物分组:随机分为致伤组(等渗盐水3 ml)、SOD治疗组(SOD1 500 U+等渗盐水3 ml)、HDD治疗组(地塞米松6 mg/kg +等渗盐水3 ml),每组6只。伤前1 d至伤后3 d,静脉注射,每6 h给药1次,共16次。分别于伤前和伤后1,3 h、1,3,7 和14 d检测各项指标,14 d时处死兔取眼球制备光、电镜标本。
3.检测指标:伤前及伤后各时相点连续观察眼底改变,并做眼底彩色照相。同时分别检测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a、b波波幅、峰潜时和图形。伤后14 d处死摘除眼球制备光电镜标本。5只未受伤眼作为正常对照。
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第三军医大学数学教研室程序PDA-2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 果
1. 眼底改变:致伤组于伤后l h,后极部视网膜出现乳白色混浊水肿、片状出血及小条状或羽毛状黄白色渗出。伤后1 d病变最重;伤后3 d水肿,出血部分吸收,渗出明显减少;伤后7 d视网膜除残留少许渗出外,还可见局限性色素脱失;伤后14 d病变区有色素沉着。SOD治疗组及HDD治疗组伤后1~3 h眼底也出现水肿,但点片状出血较致伤组量少,SOD治疗组中3只眼底少许渗出,HDD治疗组无眼底渗出。伤后1 d,两组视网膜仍有水肿、出血,但病变未继续加重。伤后3 d,HDD治疗组视网膜病变完全消退,SOD治疗组出血大部分吸收,可见个别小渗出点。7 d后两组可见局限性色素脱失。
2. ERG检查:各组伤后a、b波波幅明显下降,致伤组a、b波波幅分别在伤后3 d和7 d逐渐恢复至伤前水平,SOD和HDD治疗组则在伤后1 d和3 d逐渐恢复至伤前水平(表1,2)。
表1 各组伤前、伤后ERG a波波幅值比较(μV,±s) 与致伤组比较:*P<0.05 **P<0.01
表2 各组伤前、伤后ERG b波波幅值比较(μV,±s)
与致伤组比较:**P<0.01 3.光镜改变:致伤组伤后14 d,由于部分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破坏,在RPE层可见色素紊乱,色素颗粒堆积及胶质细胞增生,外核层细胞轻度减少,神经纤维层轻度水肿。SOD及HDD组伤后14 d RPE层亦可见色素颗粒紊乱,少量的胶质细胞形成瘢痕,外核层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纤维层无水肿(图1)。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