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彩英 王冬玉 赵丽华 侯俊宏 颜瑞香 王颖 刘霞 王凌霄
【摘要】 目前,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及影响视力低下的危险因素很多。目的:理视健眼操与现行健眼操视力保健效果的差异,以寻求更加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近视方法。方法:采用晶体推拿健眼操与眼保健操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2560名初中生总体视力、屈光度、眼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控制学生视力下降的效果观察组(2584只眼)比对照组(2536只眼)高12.33%;控制中小学生近视屈光度(小瞳验光)加深的效果,观察组(1568只眼)比对照组(1682只眼)提高27.62%;散瞳检影验光跟踪轻、中度近视学生1 a,观察组(78只眼)近视屈光度平均比对照组(74只眼)少加深(0.56±0.33)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6只正视眼做不同眼操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视健眼操视力保健效果比现行眼保健操好,其原因主要为直接主动和间接被动保健方式的差别、调节途径多少和调节范围大小的差别、改善眼部微循环效果强弱的差别。
【关键词】 学生眼保健操 控制学生视力下降
自第一套眼保健操推广以来,虽然为我国儿童近视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儿童视力低下的现状以及新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使笔者赞同"预防近视必须探索新思路"[1]的观点。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引起的视疲劳,是眼部微循环障碍导致内环境从健康状态进入亚健康状态的结果。如果要使视力经常保持在健康状态,就必须对眼部亚健康状态进行调理,使其及时回复到健康状态后再进行下一轮近注视工作。因此,笔者根据眼解剖生理和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机理,编制了一套针对近视形成原因的"理视健眼操"[2],并与现行眼保健操进行了对照实验,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随机抽取初中一年级学生2560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92人,对照组1268人。两组之间的学龄、性别、教学环境和学习压力相近,并通过视力筛查和计算机验光,排除了斜视、弱视和先天性高度近视。
1.2 方法 实验组做理视健眼操,对照组做现行眼保健操,实验前两组学生都进行了眼操的培训和用眼卫生指导。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各做1次,共做1.5 a的时间。理视健眼操删除了"两眼微闭,按摩眼球"[2]一节。同时进行视力、屈光度和眼血流动力学检查。其中检测视力的工具为温州医学院研制的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按《中国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方案细则》中的有关要求,对所有参加视力测定人员按统一标准进行培训。检测时间统一安排在双休日,视力观察时间1.5 a。屈光度检查包括小瞳计算机验光和散瞳检影验光。小瞳计算机验光用拓普康计算机验光仪,误差调至0.125 D,由技术熟练者专人检测。散瞳检影验光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按常规散瞳后作检影验光,前后2次检测时间和控制标准相同,屈光度观察时间1~1.5 a。眼血流动力学采用人体血流超声显像仪,由技术熟练者专人检测,眼血流动力学观察为做眼操后10 min内的眼血流动力学数据。
1.3 统计标准 视力上升或下降1行或不变为稳定;上升或下降大于2行视为改善或下降;改善和稳定者视为视力保健有效者。屈光度升高或降低大于或等于0.50 D为近视加深或变浅;小于0.50 D为稳定;变浅和稳定为控制有效。血流动力学数据采用差值均数统计,以差值均数大者为优。
2 结果
2.1 两种眼操的视力保健效果比较
表1所示,控制中学生视力下降的效果理视健眼操明显优于现行眼保健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63.46,P<0.001=。
表1 理视健眼操和眼保健操对初中学生视力保健效果(略)。
2.2 两种眼操近视屈光度的控制效果比较 表2所示,改善和稳定初中生近视屈光度的效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好(x2=80.26,P<0.01);2 a后,70名散瞳检影验光对照观察显示,观察组(78只眼)屈光度比对照组(74只眼)平均少加深(0.56±0.33)D,控制中学生近视屈光度加深的效果理视健眼操明显优于现行眼保健操。
表2 理视健眼操和眼保健操对初中学生近视屈光度的控制效果(略)
2.3 两种眼操改善眼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比较
表3所示,改善眼部微循环的效果理视健眼操明显优于现行眼保健操。
表3 理视健眼操和眼保健操对66只正视眼球后(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