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内障;老年性;心理 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以调整病人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病人康复[1] 。我科从2002年至2004年共收治老年性白内障病人305例,通过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180例,女性125例;年龄63~82岁;工人102例,干部95例,农民108例。 2 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心理状态的分型 本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四型:①焦虑型:由于生活秩序被打乱,患者容易产生不安和焦虑,表现为求医心切、性格急躁、情绪易激动,接受治疗时伴有较多顾虑。②忧郁型: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渐由紧张焦虑转为抑郁,手术后行动不便、担心手术不成功等悲观心理常使患者痛苦不堪,不愿同护理人员交谈[2] 。③多疑型:部分老年患者失明后产生孤独感,疑心重重,并常往坏的方面猜疑,喜欢把医生的诊断、用药以及谈话内容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不同,就向医护人员提出质疑。④稳定型:部分患者性格开朗,对疾病有较客观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常常帮助其他病友。
2.2 心理状态与不同职业的关系 调查发现工人中焦虑型26例,忧郁型23例,多疑型8例,稳定型45例;干部中焦虑型32例,忧郁型11例,多疑型7例,稳定型45例;农民中焦虑型25例,忧郁型32例,多疑型18例,稳定型33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工人享有医疗保险,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够,主要以焦虑及稳定两型多见;干部多生活稳定,享有公费医疗,患病时产生焦虑与多疑心理较常见;农民往往缺乏医学知识,又需自费医疗,同时由于住院治疗影响其生产劳动及收入,所以忧郁、悲观心理较多见。 3 心理护理干预
3.1 认知治疗技术 认知治疗的目的在于矫正不合理的认知,使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3] 。认知治疗技术分为4步:①通过与患者的治疗性交谈,让患者每天记录下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出现前和发生时的想法,以确定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②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患者识别不恰当思维的逻辑基础。③鼓励患者换一个角度或换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④识别错误认知后,应与患者一起设计严格的真实性检验,即检验并诘难错误观念或想法以及消极认知。
3.2 行为矫正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与之适应的行为矫正方法,主要步骤有:①确立问题:确立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②分析相关因素:通过基础测量和分析,掌握患者矫正前的行为水平,为评价疗效提供参照,同时可对患者行为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为制定目标、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③制定目标: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目标的制定,可提供直观的演示,征求患者意见,使目标合理、明确。④评估:矫正治疗开始后,护士应注意观察治疗效果,评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魏安宁,吴国珍.手术病人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218-219.
[2]张洪芬,陈首碧.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调查[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2):144-c003. [3]徐俊冕.临床实用心理护理[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新疆兵团奎屯医院眼科,新疆奎屯833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