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对照组
20例,平时坚持戴近视眼镜,定期检查视力、散瞳、验光、配镜。
1.2.5 循证眼科学方法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统计学方法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总有效率,总显效率的分析资料Meta分析。
1.4 诊断标准
以西医四版教材为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5月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新世纪中医眼科学。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裸视1.0,验光(一);显效:视力提高4~6行,度数降低。好转:视力提高1~3行,度数降低。无效:视力不变或下降,验光度数不变或加大。表1 收集RCT资料(略)
2 结果
2.1 循证眼科学结果
2.1.1 作同质性检验
若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05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表2 中西医结合治疗近视眼显效率的10个临床实验及Meta分析结果(略)
2.1.2 中西医结合治疗近视眼显效率
10项研究同质性检验χ2=10.3945,自由度为9,P=0.3195>0.0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的OR值:ORP=0.512 56。合并的OR 95%置信区间:=(0.363 09,0.723 55)。ORP的检验:χ2=14.4374,自由度为1,P<0.01,10项研究的合并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平均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近视眼的无效风险比对照组降低48.744%,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近视眼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近视眼显效率 9项研究的同质性检验χ2 =7.7979,自由度为8,P>0.0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见表3。
2.2 近视眼治疗组
见表4。表4 近视眼治疗组结果(略)
2.3 近视眼预防 见表5。
3 讨论
循证整合中西医防治近视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近视眼单元的建立为该系统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实践至完善的空间,该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尤其需要政府加强对于文教卫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学生视力健康促进,视力保护与近视防治体系,努力使祖国的下一代自幼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眼睛健康教育和科学有效的视力保护服务,每人都能享有理想的屈光,理想的视觉。近视眼单元启动循证整合中西医防治近视系统已势在必行[1]。
此外,中医和西医作为两个医学研究体系,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的认识各有特点,西医是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论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解剖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的分析研究[2],用客观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尽可能的辨明机体的病理形态改变,生理功能紊乱以及相应的生化指标和分子水平的改变,因而其诊断具有微观、精确、精细和专一的特点。但由于偏重于局部的微观研究,而对机体宏观的整体反应状态重视不够;中医是运用构成论的方法和直观的手段,通过对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自然科学的知识,借助古代自然哲学为说理工具,取类比象,推理演绎,在机体整体水平和天人合一水平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证候诊断概括各种致病因素、体质特点、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不同机体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综合状态,具有宏观分析,模糊定性,注重整体反应的特点,但缺乏对局部结构形态的微观病理研究和精确的定量描述,根据系统生物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认识到作为中西医共同研究对象的人体其结构,机能,代谢是协调一致的统一体,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的耗散结构,是通过信息的反馈进行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的功能相互协同的自稳系统,其整体和局部是互为前提的,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本实验通过中西医结合、中医及西医的方法针对160名青少年近视进行预防及治疗,发现中西医结合防治近视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中医及西医的方法防治近视。但是对于中、高度近视及年龄大于18岁的近视患者未被列入防治范围之内,这是由于我们考虑到这些患者的眼球已经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我们建议这些患者进行准分子激光进行治疗,或配戴眼镜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文生.开展我国循证眼科学研究势在必行[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2):75-77
[2]胡诞宁.近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眼视光学杂志,2004,6(1):1-5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