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病例分析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224例白内障手术的护理体会

http://www.cnophol.com 2009-11-13 13:32:53 中华眼科在线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比较术后第1及4天,针对性护理组的视力恢复情况较传统护理组的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而术后3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则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比较(略)

  与传统护理组比较:* P<0.05 (χ2=5.731),** P<0.01(χ2=10.901),***  P>0.05(χ2=0.026)。

  2.2  住院期间的护理及综合满意度比较经问卷式调查,针对性护理组的护理及综合满意度分别为98.7%(156/158)和97.5%(154/158),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的86.4% (57/66) 和83.3% (55/6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论

  白内障手术效果除了与患者本身的病情及手术操作因素外,护理因素在病情恢复和手术效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因此,探讨白内障手术较佳的护理措施显得甚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4天,得到针对性护理的患者视力恢复较仅行传统护理的患者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而术后3月的视力恢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采取如下的护理措施有一定的关系:(1) 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心理复杂、多变。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心理学知识,对白内障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2) 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有预见地观察和护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3) 白内障患者视力障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另外,大多数患者年老体弱,且部分患者还伴有心血管、肺、脑、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因此基础护理措施的正确、有效实施对他们的康复显得尤其重要[3]。合理的生活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放松,积极配合治疗;(4)追踪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手术效果的同时,也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经针对性护理的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及综合满意度均比仅实行传统护理的患者高,这也说明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对白内障手术的风险、疗效等情况了解,从而减少医疗投诉和纠纷,因而护理及综合满意度都得到提高。因此,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媛园,靳中良,杨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两种护理模式的对比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8):568569.

  [2] 解卉云,汤晓薇,赵玉芳.整体护理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5):591.

  [3] 杨秀芬,张春玲,马霞.健康教育在老年性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作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23(2):63.

上一页  [1] [2]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白内障,手术,护理)的信息
      热门图文

    眼睛永远保持20岁的秘

    秋冬眼部保湿护理

    去黑眼圈最常用方法列

    秋季 阻击眼部干纹蔓延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
    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