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眼科电生理检查 对照组大鼠引出的FERG波形较为典型、分化好,实验组引出的FERG波形不典型,主要表现为振幅降低,其中MaxR a,b波振幅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54.3%,65.4%, ConeR a,b波振幅下降,幅度分别为35.8%,38.5%,Ops OS值、30Hz Flicker N1P1振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1)。表1SD大鼠实验4mo FERG比较
图1光镜下视网膜病理组织学观察(HE×40) A:对照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B:实验组萎缩,结构不清
2.2病理组织学观察 对照组HE染色光镜观察视网膜各层间分界清晰,内、外核层细胞核密集,胞核排列整齐规则,内丛状层疏松、网状,比外丛状层厚,神经节细胞核大,淡染,散在分部在神经纤维层内 (图1A)。实验组视网膜普遍萎缩变薄,层次不清,层数减少,外核层和内核层分界不清,核层数减少,排列紊乱,外丛状层不明显,内丛状层变薄,神经节细胞稀疏,排列紊乱,视网膜各层结构中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的现象(图1B)。
2.3视网膜过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活性 对照组大鼠视网膜MDA含量低(0.78±6.4 vs 2.56±7.2mmol/mgprot),SOD活性高(1905.4±70.0 vs 1010.2±98.4nkat/mgprot),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低强度人工光源对眼的损伤不易察觉,无明显的致伤过程,因此受伤者多不能及时警觉和预防。眼是光作用的靶器官,影响眼光损伤的因素很多,除与光强度有关外,还与光照时间密切相关,Lee等[2]认为持续光照,即使为低强度的光照,也会引起视力损害。目前光损伤的研究多局限在高强度光短时间照射引起的急性损伤,如张震等[3]自制光损伤箱规格0.8m×0.8m×0.5m,箱内装设6个20W荧光灯管,箱内照度为(2800±216)lx。这些急性光损伤模型不能反应临床上大多数疾病是由于慢性光损伤所致这一现象。本实验研究首次模拟人类普通室内光环境,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日光灯作为实验光源,光源到大鼠活动平面的高度(1.5m)参考于普通室内灯到人活动平面的高度,制作慢性光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用SD大鼠自3周龄时开始观察,3周龄SD大鼠相当于刚出生断乳的幼鼠,实验时间4mo,4mo大鼠已为成年鼠,实验时间长,可以充分观察低强度日光灯长期照射对大鼠视功能的影响,从而为改善照明光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视网膜光损伤与很多因素有关:作用光谱的波长[4]、强度,光源照射方向、时间及距离,瞳孔大小,年龄,晶状体情况等。光在视网膜上的有效照度可用公式表示[5]:HR=(An2/f 2)∫390700HP(λ)t(λ)d(λ)(HR视网膜的光照度,A瞳孔面积,n眼屈光系数, f瞳孔到黄斑的距离,HP光源在角膜表面的有效辐射,t光在眼内的传播,λ光的波长)。Logvinov等[6]报道,大鼠暴露在高强度光导致视网膜结构显著破坏,30d后感光细胞层完全丧失。张纯等[7]报道波长为480~520nm,强度为900~1000lx的光照射大白鼠24h,结果视网膜大量光感受器细胞死亡。可见这种急性光损伤多表现为感光细胞损伤为主。本实验结果发现低强度光长时间循环照射大鼠,大鼠视网膜损伤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整个视网膜萎缩变薄、层次不清。这与急性光损伤稍有不同,可能是低强度光长期慢性光照的结果,当然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还需通过电镜等加以证实。视网膜易受光损伤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视网膜组织薄、脆弱;(2)屈光间质的聚焦作用,大大增加了眼内光辐射强度;(3)视网膜和脉络膜内色素团的吸光作用,因此视网膜组织更易受光辐射损伤。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是评价视网膜功能的唯一客观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视网膜损害疾病的临床和科学研究。ISCEV建议的标准5项检查从不同层面反映视网膜功能,对视网膜疾病的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方案也适用于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MaxR a,b波振幅显著下降,ConeR a,b波振幅下降,Ops OS值、30Hz Flicker N1P1振幅下降。已知MaxRa波起源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细胞,b波起源于视网膜内层;ConeR起源于视网膜锥体系统;OPs起源于视网膜无长突细胞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突触电位;30Hz Flicker起源于视网膜锥体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视网膜锥体系统及视网膜内层功能受损伤,提示长期慢性光照射可能主要通过损伤视网膜视锥细胞及视网膜内层使视网膜功能下降。Takahashi等[8]报道54只SD大鼠持续光照24,48h;2wk后行ERG检查,结果显示RodR a,b波振幅,ConeR b波振幅降低,提示光照可能主要通过损害视锥细胞使视网膜功能下降。本实验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及Takahashi等较为一致。可见光是引起视网膜光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损伤机制主要有热损伤、机械损伤和光化学损伤等。其中光化学损伤是最常见的类型,这种损伤的实质是由组织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引起的。
抗氧化物酶SOD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因而SOD活性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视网膜MDA浓度增高,SOD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视网膜MDA的量常可反映其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同时也反应了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SOD是视网膜抗氧化系统的主要成份,它可催化超氧化物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性质稳定的无毒物质,对于视网膜抵御活性氧分子的氧化攻击,避免结构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长期慢性低强度光照射可引起视网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考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有关,对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现代人大多活动在室内,日光灯是主要的照明光源,这种光源与太阳光这一理想的全光谱光源还有一定差异,日光灯光谱主要集中在450~570nm,太阳光谱主要集中在400~650nm。我们还发现,日光灯在紫外区域有明显的3次辐射峰,其紫外辐射在整个光源的发光中占据一定的比重,这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另外发光亮度稳定性不够理想,从发光机制分析,其主要受外界供电电压的不稳定的影响,有频闪现象,并且随着灯管老化进程,亮度衰减进一步加剧,这样的光源对人眼及人体健康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研究表明,太阳光是最为理想的照明光源,任何光源的研制开发都以接近太阳光谱作为标准。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患多动症的儿童在日光灯照明的教室学习,他们显得十分不安,但在教室里装上全光谱灯后,仅仅过了几个月,这些儿童的行为完全改变了。因此,全光谱灯照明是非常必要的。可见日光灯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光源。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低强度日光灯长期照射可影响视网膜功能,本研究为改进照明光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Pauley SM.Lighting for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rec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ighting has become a public health issue. Med Hypotheses2004;63(4):588596
2 Lee SJ,Montell C.Suppression of constantlightinduced blindness but not retinal degeneration by inhibition of the rhodopsin degradation pathway. Curr Biol2004;14(23):20762085
3张震,张效房.视网膜光损伤机制中NOS作用的实验研究.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4):246248
4 徐金华,王育良.视网膜蓝光损害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1071109
5 Meyers SM, Ostrovsky MA, Bonner RF. A model of spectral filtering to reduce photochemical damage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rans
Am Ophthalmol Soc2004;102:8396
6 Longvinov SV, Potapov AV, Varakuta EY, et al.Dyna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retina during longterm exposure to bright light.
Bull Exp Biol Med2003;136(4):411414
7张纯,王薇.大鼠光损伤性内层视网膜变性的超微病理学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4):222225
8 Takahashi T, Machida S, Masuda T, et al.Functional changes in rod and cone pathways after photoreceptor loss in lightdamaged rats. Curr
Eye Res2005;30(8):70371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