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护理措施
4.1 做好术前、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 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个人生活经历、既往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等因素影响。做好术前术后病人的教育,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术后特殊体位的重要性及保持该特殊体位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病人的教育,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2]。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
4.2 疼痛的心理疗法 疼痛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心理因素伴随着疼痛的全过程。因此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术前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疼痛的心理;术后多与病人沟通,通过解释、鼓励、安慰等缓解疼痛。
4.3 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3.1 特殊卧位引起的疼痛 术中行玻璃体腔填充的病人,由于所灌注材料的特殊性,必须采取特殊体位使裂孔处于最高位。术后取面朝下的俯卧位,每天强迫体位12~26小时,坚持7~21天。如此体位注气者直至只剩下小气泡为止。但长久的俯卧位压迫眼眶,影响血液循环,而加重眼部肿痛。吴素虹等[3]报道应用额颌胸胸垫俯卧位可减轻疼痛,提高舒适度。我科用低头坐位,头低站位,俯卧位,向健侧眼侧卧位,这4种体位交替应用以减轻不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术前耐心向病人解释术后卧位的重要性,训练正确的卧位姿势,如需俯卧者,用软棉枕垫于胸部,头降低20~30°,将口、鼻、术眼露出,使呼吸通畅,术眼不受压。在保证俯卧位和时间前提下训练病人有效的交换体位。
4.3.2 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 视网膜脱离术多采取球周球后麻醉,麻醉作用消失后短时间内可发生轻度甚至中度疼痛,给予口服止痛药可缓解。本组47例术后病人在疼痛未发生前给予口服止痛药,预防疼痛的发生,其他29例在疼痛刚开始时,护士及时给予正确评估,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同时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分散注意力等,取得良好镇痛效果。
4.3.3 眼压升高引起的疼痛 本组病人86例,疼痛例数62例,疼痛发生率为72%,而眼压升高引起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疼痛27例,占43.5%。眼压升高主要原因为玻璃体腔内注气或硅油注入。玻璃体腔内填充目的是为了推压视网膜,分离、展开已有皱褶形成的视网膜,以封闭裂孔。我科采用气体为国产全氟丙烷(C3F8)硅油为德国产。C3F8为膨胀气体,由于气体膨胀速度大于房水流出速度,可致眼压暂时升高,且C3F8注入眼内后72小时体积膨胀最大[4]。眼压升高发生在注气后12~96小时。7天内恢复正常水平。另外注气病人体位不当如仰卧位,也可使晶体-虹膜膈前移,房角关闭,诱发青光眼,引起眼痛。本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硅油10例,硅油对睫状体的机械刺激可使房水生成增多,另硅油注入过量或硅油泡引起瞳孔阻滞、小梁网房水滤过下降均使眼压升高而产生疼痛不适。观察眼压同时观察病人有无眼痛、眼胀,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快速静滴20%甘露醇,口服乙酰唑胺,局部点0.5%噻吗心胺眼液,降低眼压,并密切观察眼痛、眼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时监测眼压,正确评价止痛效果。
4.3.4 反应性葡萄膜炎引起的疼痛 手术创伤或刺激,以及冷凝过量均可引起,并多在夜间发生,病人头痛或眼痛加重,眼球压痛明显。本组3例病人给予口服消炎痛、地巴唑、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很快好转。
5 结论
术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中枢性和周围性病理生理机制,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大。机体的生理反应与疼痛的程度、原因、范围关系密切。疼痛程度越高,机体生理反应越强烈,对术后的病情恢复极为不利。视网膜脱离术后创口疼痛多发生在术后1~2小时;眼内气体膨胀引起的疼痛可因气体的吸收而减轻;异常眼压引起的疼痛多发生在术后6~8小时,疼痛剧烈,而且逐渐加重;而对体位有特殊要求的病人,由于长时间的强迫体位而导致肌肉过度疲劳引起肌肉酸痛;或者由于长时间俯卧位,病人头部血液循环缓慢,头面部肿胀疼痛。针对上述疼痛发生的原因,及时正确的评估病人疼痛程度,分析疼痛发生的原因,并针对病人术后的一系列心理反应,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术后疼痛,增加病人舒适。 表2 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例数及疼痛程度比较(略)
【参考文献】
[1] 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39
[2] 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5
[3] 吴素虹,陈绮华,彭大伟.额颌胸胸垫在视网膜内填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3(4):215
[4] 黎晓新,王景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01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