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本组患者术后视力低于0.12的原因分为两类,主要是术前伴有的其它眼病,少数是由于手术并发症。
3.1 术前伴有的其它眼病
这是导致患者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与刘玉华[1]、张仲臣[2]、刘永慧[3]报道的相一致。这些患者术后低视力与手术本身无关。由于患者入院手术时白内障已是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检查眼底已看不清楚。故详细的病史询问,眼部常规检查,光定位、红绿色觉检查,必要时术前进行眼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视力,眼固视功能的检查来预测术后的视力。当然还要寻求更好的术前检查方法[1~2]。光觉、光定位检查(检查时患者必须始终正视前方)是手术前必要的局部检查[4],如光觉消失,则手术无改善视力的希望;但若有光觉而无光定位,则说明视神经或视网膜仅存在极有限的功能,手术预后也属不良;但光定位检查结果良好,说明眼底没有严重的病变(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广泛机化膜形成等),但光定位并不完全说明黄斑的功能[5]。本组患者术前检查有4例光定位正常,术后却发现视神经萎缩,主要是因为临床上光定位检查不规范细致,患者被检眼未始终正视前方,检查结果不准确。因此,规范细致的术前检查非常重要。
3.2 手术并发症
这是导致患者术后低视力的次要原因。(1)角膜水肿: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较为常见。张仲臣报道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为19%。本文为13只眼,占44.8%,主要表现为角膜雾状水肿,角膜中央斑块状水肿及弥漫性大泡性角膜病变。较轻的角膜水肿一般4~7 d自愈。严重的水肿需几周甚至数月才能恢复[2]。引起角膜水肿发生的有关因素有:术前已有角膜内皮病变(如Fuchs营养不良)或细胞密度低下,手术操作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过多,手术者技术操作不熟练,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玻璃体与角膜接触、黏连或嵌顿于切口,角膜与眼内组织黏连,后弹力层撕脱,超声能量高,手术时间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储备功能较低,手术使角膜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下降[2,5]。本组大部分角膜水肿者经过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水肿很快消失。防止角膜水肿的主要措施是:超声乳化时应尽量使用较低的能量,要在瞳孔中心进行,用短暂的超声,绝不能持续乳化;避免器械和人工晶体接触角膜内皮;尽可能在前房关闭状态下操作;使用粘弹剂保护内皮;避免长时间冲洗,冲洗液不要朝向角膜内皮;器械进入前房或晶体植入时操作应极为轻巧[5]。本组病例中有10例手术后1周时角膜水肿消退,3例于术后2周时角膜水肿消退。(2)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本组有4例。主要原因是乳化头对晶体过大的压力,吸皮质时误吸和撕破后囊膜。常见的现象是超声乳化过程中前房突然加深,一旦发现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脱出,应立即停止超声乳化,改做囊外摘除的方法娩出残余的晶体核[2]。在有玻璃体脱出的病例,主张有经验的医生或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行前段玻璃体切割,如果玻璃体脱出处理不当,可以增加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在后囊膜破口较小时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囊膜破口较大时,可以选择前房型开放伴有弹性的人工晶体[1]。(3)严重的人工晶体前膜:本组有1例后囊膜混浊,经激光治疗视力有改善。(4)严重的人工晶体前膜:本组有4例。导致术后低视力。经过局部和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每日用散瞳药物扩瞳,该例患者的视力有所改善。预防:手术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充分吸出晶体皮质,使用高质量粘弹剂等。
总之,规范细致的术前常规检查是预测术后视力的基本手段,术中熟练细致的操作是防止术后低视力的关键之一,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玉华,林振德.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1995,4(3):152153,191.
[2]张仲臣,马 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低于0.12原因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0,8(6):437438.
[3]刘永慧,曹 惠.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1,15(5):291292.
[4]何守志.白内障及其现代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36.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