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燕雄 梁丽芬 周冬兰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摘要】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32例难治性青光眼进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能量1.5~2.0W,时间0.5~1s,范围180°~360°,点数12~28点。术前做好术前访视,用物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和病情观察。结果 本组患者情绪稳定,顺利配合手术。随访6~10个月,术前眼压33.8~63.7mmHg,平均(49.2 ± 9.7)mmHg,经过第一次半导体激光治疗后,眼压为12.1~36.2mmHg,平均(20.1±6.3)mmHg,最后随诊眼压为10.6~33.4mmHg,平均(19.6±7.2)mmHg,明显低于术前(P<0.01)。24例眼压下降≥30%,手术成功率75%(24/32),疼痛减轻90.6%,止痛效果良好。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缓解疼痛,可重复治疗,配合良好的术中护理,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预后,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难治性青光眼 手术配合
半导体激光系统体积小,费用不高,功能可靠。应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我院2003年2月~2005年7月对32例难治性青光眼进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1)新生血管青光眼、无晶体眼或人工晶体眼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发育性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等因有高危因素而不适于其它手术者;2)用可耐受最大剂量的降眼压药无法控制,眼压≥30mmHg者;3)最佳矫正视力<0.3者。本组病例32例(32眼),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3~75岁,平均(54.9±15.6)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2例,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已无光感13例,人工晶体青光眼2例,外伤性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2例,葡萄膜炎性青光眼2例,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1例。视力无光感15例,光感9例,手动者5例,指数者3例。术前眼压33.8~63.7mmHg,平均(49.2±9.7)mmHg,均有明显眼痛。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用2%利多卡因2ml和0.75%布比卡因2ml混合后行球周浸润麻醉。采用法国IRIDIS半导体激光机,波长为810nm,将激光G探头置于角膜缘后1.0~1.5mm巩膜处,探头方向对准睫状体冠部,激光发射功率为1.5~2.0W, 时间0.5~1s,范围180°~360°,点间距2mm,以免伤及睫状血管,从1.5W开始上下调节,每次0.1W,直到听见爆破声,再上下调节能量至刚出现微爆破声,并用这个功率完成治疗,点数12~28点。术毕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单眼纱布包扎24h。
1.3 疗效判断标准 随访6~10个月,以眼压下降≥30%为手术成功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PEMS 3.0统计软件处理,手术前后眼压比较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眼压 术前眼压33.8~63.7mmHg,平均(49.2±9.7)mmHg,经过第一次半导体激光治疗后,眼压为12.1~36.2mmHg,平均(20.1±6.3)mmHg,最后随诊眼压为10.6~33.4mmHg,平均(19.6±7.2)mmHg,明显低于术前(P<0.01)。24例眼压下降≥30%,手术成功率75%(24/32)。
2.2 症状及视力 术后29例(90.6%)疼痛明显减轻,其中6例疼痛消失,本组病例术后无视力改变。
2.3 并发症 术中前房出血1例,术后前房出血2例,用药后2周内消失。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