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先天性肌强直家系谱图(略)
2 讨论
先天性肌强直发病率为(0.3~0.6)/10万[2],具有常染色体显性及隐性遗传两种遗传类型。本家系5代68名成员中,除第5代仅有1名成员,余4代中男女均有发病,为显性遗传的Thomsen病。该家系多为幼年发病,有遗传家族史,表现为初始动作缓慢、笨拙,用力收缩肌肉时立即放松困难,肌电图显示肌强直电位,肌活检发现肌纤维排列疏松,大小不一,横纹不清,肌纤维部分增生与肥大,肌细胞有轻度变性,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故诊断明确。
先天性肌强直为骨骼肌Cl-通道异常引起的肌强直,Cl-的减少可以使膜的静息电位发生变化,肌细胞兴奋性增高[3]。Koch 等[4]克隆了人CLCN1的cDNA,并且将CLCN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q35,证实CLCN1的蛋白编码序列基因由23个外显子组成,约3000个碱基,编码上千个氨基酸。编码CLCN1的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膜上CLCN1的变化致使静息电位不稳,临床表现为肌强直。
利用PCRSSCP技术对CLCN1的23对外显子筛查,迄今报道[5]的突变已达70余个,包括点突变、短序列的插入与缺失、移码突变、错义突变、拼接错误等。其中大多是显性突变,散在分布于整个CLCN1中,无高发热区,给寻找突变带来一定的难度,一般需23个外显子逐一筛选。约40%~70%的患者中可找到突变[6]。
本研究利用PCRSSCP方法对3例患者CLCN1的23个外显子逐一筛选,未发现异常突变,可能的原因:(1) 遗传异质性,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2)检测方法的限制,SSCP的检测率为90%,当某些位置的突变对单链DNA分子立体构象的改变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时,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无法分辨而造成漏检;(3)研究的局限性,目前仅限于对外显子的研究,不知是否有内含子参与或调节区域的异常。
在CLCN1中发现的多态性位点已有10余个,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多,其余还有缺失、插入等。 有的多态性为无义突变,不造成编码氨基酸的改变,所以不影响功能。有的多态性变异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而不影响CLCN1功能,但可能对疾病的易感性及反应性造成影响。
此家系未发现致病的基因突变位点,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如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或直接PCR产物测序,或RNA内含子序列及连锁分析等。 发现确切的致病基因位点为遗传咨询及基因诊断、治疗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康静琼,阮旭中.先天性肌强直一家系报道[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40.
[2]刘焯霖,梁秀龄主编.神经遗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41~142.
[3]Steinmeyer K, Ortland C, Jentsch TJ. Primar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skeletal muscle chloride channel[J]. Nature,1991,354:301.
[4]Koch MC, Steinmeyer K, Lorenz C, et al. The skeletal muscle chloride channel in dominant and recessive human myotonia[J]. Science,1992,257:797.
[5]Pusch M.Myotonia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muscle chloride channel gene CLCN1[J]. Hum Mutat,2002,19: 423.
[6] Sun C,Tranebjaerg L,Torbergsen T,et al.Spectrum of CLCN1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myotonia congenital in Northern Scandinavia[J].Eur J Hum Genet,2001,9:90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