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在近视患者中,青光眼的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2~3倍,而近视患者对皮质类固醇的敏感性又高于正常人群[ 7 ] ,LASIK术后早期,常需用皮质类固醇来减轻术后的反应,对其高度敏感的患者,则容易引起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LASIK术后由于角膜瓣的存在,改变了角膜的解剖,眼压升高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改变,根据观察到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提出将其分为5种类型: (1)普通型:该型如果能早期发现,及时停用皮质类固醇眼液,则眼压很快恢复正常,不引起视功能的损害,为最常见类型; (2)上皮水肿型:该型引起角膜上皮水肿的原因为高眼压引起角膜内皮钠2钾泵功能失常,导致角膜上皮水肿。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可有虹视,伴有屈光回退等; (3)层间积液型:此种类型裂隙灯检查可见层间积液,可伴有角膜水肿包括基质水肿和上皮水肿;或伴有上皮内生和(或)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性改变。造成层间积液的原因可能为LASIK手术后早期层间存在潜在间隙,在高眼压作用下,角膜内皮功能失常,导致液体在层间聚集,“低眼压”的原因是角膜层间积液形成假性前房,若测量周边角膜的眼压则可发现眼压升高。抗炎治疗无效或恶化,降眼压治疗有效; (4)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型:该型诊断困难,早期极易误诊,共焦显微镜检查无炎性细胞[ 8 ] ,有助于鉴别诊断。对于抗炎治疗无效或恶化者应考虑该病,降眼压治疗有效则可明确诊断。本组1 例2 眼患者LASIK术后1周出现角膜水肿、层间混浊,类似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改变,手术医师也注意到眼压改变,但并未意识到“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样”改变是由高眼压引起,在降眼压的同时,继续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液,并全身应用,因此,“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改变不能解除,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后,眼压很快下降,角膜透明,症状消失,视力恢复; (5)角膜扩张型:其主要特点为近视明显回退,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前后曲率增大,特别是后表面前突,降眼压治疗后近视降低或消失,角膜地形图恢复正常[ 9210 ] 。我们有一高度近视眼患者,双眼LASIK术后早期恢复良好, 1周时视力突然下降,电脑验光结果几乎回退至术前水平,高眼压下Orbscan检查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前突,角膜扩张,经治疗眼压恢复正常后角膜屈光度由41. 00 D恢复至34. 00 D,电脑验光也由高眼压下的- 11. 00 D,恢复至正常眼压下的- 2. 00 D。以上各型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可能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为突出表现,不能将其截然分开。
LASIK术后的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以免造成视神经的损害。手术医师应对患者病史及症状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患者术后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积极寻找原因。LASIK术后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造成的高眼压表现各异,临床上易漏诊误诊,地塞米松滴眼液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为LASIK术后常用滴眼液之一,但其引起高眼压的副作用不可忽视,我们的多数高眼压患者均是由地塞米松滴眼液所引起,因此要引起重视。现代LASIK术后反应轻微,建议术后1周停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并监测眼压变化,防止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发生。对LASIK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进行分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认识,为治疗提供帮助。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