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接触人工晶状体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中、高度近视患者21例38眼,术前屈光度- 4. 0~ - 22. 6 D,其中2眼- 4. 0 D。术前充分扩大瞳孔,倍诺喜眼液表面麻醉, 9点透明角膜缘用一次性3 mm角膜切开刀做隧道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吸出黏弹剂后用卡米可林注射液缩瞳,在11点或1点处虹膜根部做部分切除。结果 38眼术后24 h均达到术前矫正度数的视力。结论 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是在保留透明晶状体的基础上植入的人工晶状体,角膜损伤小,保留生理性调节,具有可逆性、预测性好、术后视力恢复快、适用屈光范围广等优点,这种新方法的应用开辟了屈光手术治疗的新前景。
有晶状体眼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PCP ICL )矫治近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俄国的Svyatoslav Fyodorov医师提出前房型植入软性镜片的新概念,八十年代后期虹膜夹持型有晶状体眼可植入型人工晶状体应用于临床,经改进,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m2p lantable collamer lens, ICL)植入术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矫治屈光不正的新方法[ 1 ] 。ICL更符合眼内的生理特点,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2 ] ,可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21例(38眼) ,其中男9例(18眼) ,女12例(20眼) ;年龄21~42岁,平均31. 5岁;术前屈光度- 4. 00 ~ - 22. 60 D,平均( - 17. 18 ±3150)D,其中- 4. 00 D 者1 例2 眼, - 13. 50 ~ -16160 D者16例28眼, - 17. 50~ - 22. 60 D者4例8眼;矫正视力0. 8~1. 0者34眼, > 1. 0者4眼。术前检查包括:散瞳后检影验光,确定屈光度矫正量,用Goldmann 压平眼压计测眼压, A 超测量前房深度、眼球轴长、测量角膜厚度及水平直径,散瞳眼底检查及三面镜检查,均排除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及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ICL材料为胶原异分子聚合物。美国Staaw公司生产折叠单纯型双凹ICL,长径10~13 mm,宽7 mm,光学区直径为5. 5~6. 0 mm, 0. 50D,植入时需用Staaw公司提供的专用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推进器。
1. 2 手术方法 术前1 h滴美多丽眼液,使术中瞳孔充分散大。倍诺喜眼液术前30 min滴眼表面麻醉,间隔10 min 1次,共3次。11点处角膜缘透明角膜穿刺前房,注入黏弹剂,前房充盈后于9点透明角膜处行3 mm隧道式无缝线切口。将ICL用推进器送入前房,待人工晶状体展开后,用显微虹膜恢复器将ICL 4个角推入虹膜后,并旋转180°,注意操作时避免触及透明晶状体,更不能触及ICL 的中心区。在角膜主切口旋转入人工晶状体不便时,可在周边透明角膜作一辅助切口,更方便ICL在眼内旋转,避免了自身晶状体及眼组织损伤。注吸器清除黏弹剂,前房注入缩瞳剂,待瞳孔缩小2 mm时,于11点处切口作虹膜根部切除,角膜切口自然闭合不需缝合。术后随访6个月。
2 结果
2. 1 视力 术后第1天视力≥0. 8者32眼, ≥1. 0者6眼。术后38 眼均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6个月,矫正视力≥0. 8者28眼, ≥1. 0者10眼。术后第1天平均屈光度为( - 0. 75 ±0. 50) D,术后1周为( - 1100 ±0. 63) D,术后3 个月为( - 1. 00 ±0157) D,术后6个月为( - 0. 75 ±0. 50) D。
2. 2 角膜切口愈合情况 部分患者术后6 h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和烧灼感,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24 h裂隙灯检查,切口愈合良好,角膜透明。随访期间角膜透明,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