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眼的发育和功能完善不仅仅由遗传因素决定,还有赖于视觉发育敏感期所经历的正常视 觉环境。形觉是一种非常敏感的高级感觉功能,与较基本的反射如光反射等相比更容易受外 界的影响,环境较小的改变即可使之发生异常[6]。先天性白内障这种与生俱来的 不同程度 的晶状体混浊,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形觉剥夺,引起眼球发育异常,并导致近视。他们的 平均屈光状态呈较明显的近视倾向(见表1)。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虽也因晶状体混浊引起 形 觉剥夺,但发生在中年以后,故不引起近视。这说明在眼球发育敏感期,异常的视觉经历会 造成 眼球异常的生长发育。正常的视觉经历有助于眼球沿着正视化方向发展,正视是一个视觉依 赖现象。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白内障的角膜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前房深度、晶 状体 厚度、眼轴长度、所需晶状体屈光度均数间相比差异都存在显著性意义。表2中将先天性白 内障 组所有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是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两种变量的综合作用对 眼的屈光度影响最大,它们的值越大,眼球的屈光度就越低,近视的程度就越重。从表4、 表5中可以看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是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与是否发生近视有显著 性意义, 两者综合作用时危险度明显提高,尤其是眼轴长度,其危险度提高20.28倍(138.699/6.838) ,而角膜屈光度仅提高4.34倍(7.703/1.775)。
角膜屈光度是构成眼球屈光状态的重要因素,其屈光度占整个眼球屈光度的3/4,但其 发育受形觉剥夺环境的影响较小,发育成熟后相对稳定,也不因为近视的发生而引起明显改 变[1],故在本研究中两组角膜屈光度差异亦无显著性。由于两组前房深度和晶体 厚度 的差异可能主要是年龄因素所致(20岁以后前房深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变浅;在人的一生中晶 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厚)[7],因此认为眼轴长度是FDM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主要危害部位在眼后段。这与传统的组织学观察[8]及近年来动物实验[9] 的结果相符。
眼轴变长主要是眼后段的变长,视网膜形觉剥夺刺激为什么会转变为影 响眼后段生长的信号,可能与调节眼球生长有关的神经递质与受体主要分布在眼后段有关, 这些递质与受体是如何影响眼后段并引起近视的机制尚不明了,但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去除其 不良影响有助于视觉向正视化方向发展[10]。尽早去除白内障造成的形觉剥夺,恢 复正常视觉发育环境,有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委资助攻关项目(961200415)
作者简介:任力(1952-),女,河南灵宝人,副主任医师,从事眼科病理、临床 和科研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张振平,李绍珍.儿童期白内障形觉剥夺与轴性近视的探讨[J].中国斜视 与小儿眼科杂志,1994,4:145-148.
[2] Rabin J,Van Sluyters RC,Malach R. Emmetropization:a vision-depend ent phenomeno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1,20:561-564.
[3] Twomey JM,Gilvarry A,Restori M,et al. Ocular enlargement following infantile corneal opasification[J]. Eye,1990,4:497-503.
[4] Caloss A. Increase of ocular axial length in infantile traumatic c ataract[J]. Optom Vis Sci,1994,71(6):386-391.
[5] Meyer C,Muller M. Form deprivation myopia cause by keratitis scrou phulosa[J]. Ophthaloge,1996,93(4):361-366.
[6] 杨雄里.视觉的神经机制[A].见: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50-609.
[7] 肖仁度.实用眼科解剖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87-98.
[8] 中国医科院首都医院眼科,北京工农兵医院眼科.眼底病[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78.233-240.
[9] 任力,李永平,易玉珍,等.近视眼模型的形态学与视网膜超微结构观察 [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20-24.
[10] Napper GA,Brennan NA,Barrington M,et al. The duration of normal visual exposure necessary to prevent form deprivation myopia in chicks[J]. Vi sion Res,1995,35(9):1337-1344.
收稿日期:2000-03-08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