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基本痊愈率 治疗组58例中单眼弱视6例,共110只弱视眼。训练前视力≥0.9者20眼,基本痊愈率为18.18%;训练后视力≥0.9者95眼,基本痊愈率为86.36%。经统计学处理,双眼视功能训练前后弱视眼基本痊愈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2,P<0.005),说明此训练短期内能提高弱视眼基本痊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训练后基本痊愈率的比较(见表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说明双眼视功能训练可提高弱视眼的基本痊愈率。
表1 两组训练后弱视基本痊愈率的比较 (眼)
|
治愈 |
未愈 |
合计 |
基本痊愈率(%) |
对照组 |
9 |
47 |
56 |
16.07 |
治疗组 |
95 |
15 |
110 |
86.36 |
χ2=78.36,P<0.0012.2 立体视锐度 治疗组立体视锐度训练前后变化的比较见表2。由此可见,训练后通过各视差级的例数较训练前均有增加,并有随着视差级的递增而增多的趋势。训练前后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比较见表3。表明双眼视功能训练前后立体视锐度正常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此训练能改善弱视眼的立体视觉。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训练后立体视锐度正常率的比较见表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说明双眼视功能训练能改善弱视眼的立体视觉。
表2 治疗组训练前后立体视阈值分布表 (例)
视 差 级(秒 角) |
|
800″ |
600″ |
400″ |
200″ |
140″ |
100″ |
60″ |
40″ |
训练前 |
46 |
44 |
43 |
41 |
39 |
36 |
13 |
7 |
训练后 |
51 |
50 |
49 |
48 |
48 |
47 |
34 |
32 |
注:表中数字为58例中通过该视差级的例数
表3 治疗组训练前后立体视锐度正常率的比较 (例)
|
正常 |
异常 |
合计 |
正常率(%) |
训练前 |
13 |
45 |
58 |
22.41 |
训练后 |
34 |
24 |
58 |
58.62 |
χ2=15.57,P<0.001
表4 两组训练后立体视锐度正常率的比较 (例)
|
正常 |
异常 |
合计 |
正常率(%) |
对照组 |
7 |
23 |
30 |
23.33 |
治疗组 |
34 |
24 |
58 |
58.62 |
χ2=9.89,P<0.001
3 讨论
双眼视功能即融合机能在临床上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同时视,代表单纯知觉方面的最低融合机能。本研究对38例一级融合机能障碍的弱视儿童进行同视机消除抑制功能训练,是双眼视功能训练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强光及刺激图像的不断上下或左右运动,使患儿眼、手、脑协调追随并受到较强刺激,有利于抑制的解脱。一个疗程后,37例消除了抑制,具有同时视,同时视训练成功率为97.37%;余16例进行融合训练,结果融合力正常9例,融合力训练成功率为56.25%;4例进行立体视加强训练,结果立体视范围均达正常。表明训练对于消除抑制、增进融合力、完善立体视有作用。一个疗程训练后,弱视的基本痊愈率及立体视锐度正常率均得以提高,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双眼视功能训练能在短期内提高弱视儿童的视力,改善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从而进一步巩固弱视的疗效。
分析对照组资料发现,当弱视儿童视力恢复至0.6及以上后仍进行原有的治疗方法(同视闪烁训练),一个疗程训练后,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均无变化。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体会到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有疗程长、远期疗效差、易复发的缺点。因此,寻求一种弱视治疗更完善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弱视儿童在综合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当视力≥0.6时,应当及时应用同视机进行立体视定性检查,针对其缺陷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对于提高弱视儿童的基本痊愈率、缩短疗程以及建立健全立体视功能有一定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盐城市科研基金资助项目(W9702)
作者简介:高文红(1966-),女,江苏盐城人,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主编.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41.
[2] Gagnon SRK.Follow-up result of amblyopia treatment[J].Metaoblic Ophthalmol,1978,2:111.
[3] 杨德望主编.眼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33.
收稿日期:1999-11-05;修回日期:1999-12-27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