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的非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经视神经夹伤后,在4,8,12,24,72,168h,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RGC中非折叠蛋白相关因子(PERK,IRE1,calnexin)、AMPA受体亚基GluR2的表达;采用FluoroJade C法染色显示RGC凋亡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大鼠视神经夹伤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GC表达PERK,calnexin明显增强。从损伤后4h,阳性RGC细胞数增加,至24h时达到峰值,PERK,calnexi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5.00±0.36和11.75±1.44个,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损伤后8h,RGC的IRE1及GluR2表达增强,其中GluR2在胞膜上表达明显增强;FluoroJade C染色在72h时RGC出现表达,并与GluR2的表达双标。结论:大鼠视神经夹伤后,与UPR相关的PERK,IRE1,calnexin在RGC表达明显增强,提示UPR可能参与了RGC的凋亡。
【关键词】 非折叠蛋白反应 视神经钳夹伤 视网膜节细胞 大鼠
0引言
视网膜视神经疾病包括视神经外伤、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炎、青光眼等,可使视力严重而不可逆性受损,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人类主要致盲因素之一[1]。其本质特征是视网膜节细胞(RGC)及其纤维的渐进性死亡。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一部分,RGC死亡后不能有效再生,其确切死亡机制一直是神经损伤与再生研究的重点[24]。大量实验发现,神经元在外伤、炎症等因素刺激下,首先表现为内质网中大量非折叠蛋白的蓄积,从而触发细胞的一系列反应,统称非折叠蛋白反应(UPR)[5],并已证实为多种中枢神经变性疾病中神经元死亡的最早原因[610], Ryoo等[11]指出,UPR可能还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及其纤维渐进性死亡的首发病理机制。我们利用大鼠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FluoroJade C法染色观察RGC中非折叠蛋白相关因子(PERK,IRE1,calnexin)、AMPA受体亚基GluR2及凋亡细胞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UPR在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与反应机制,进而为阐明视网膜神经细胞及其纤维渐进性死亡机制,寻求视神经保护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体质量220~250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外眼正常,对光反射灵敏,检眼镜查屈光介质清晰,眼底无异常,予以12h明暗交替光照, 不限食水, 室温18~ 23℃条件下饲养。兔抗大鼠PhosphoPERK(Thr980)(16F8)mAb,兔抗大鼠Calnexin抗体,兔抗大鼠IRE1α(14C10)mAb,购自美国Cell Signaling公司ER stress antibody sampler kit,AMPA受体亚基GluR2mAb(美国Sigma公司),FluoroJade C(美国Chemicon 公司)。
1.2方法
按随机数字方法将动物分为对照组(4只)、损伤组(夹伤后不同时间组即4,8,12,24,72,168h,共6组,每组4只)。用10g/L戊巴比妥钠注射液(60mg/kg)ip麻醉大鼠,剃掉头部上方体毛,10g/L碘伏消毒,从双耳连线中点向前剪开皮肤至近鼻部,丝线拉开皮肤暴露左眶部(图1A),手术显微镜(德国Leica M651)下沿左眶上缘剪开筋膜至巩膜表面,去除大部分泪腺,分离上直肌并用50尼龙线拉向头侧,分离外直肌同法拉向尾侧并固定(图1B),暴露出视神经根部,沿视神经纵轴方向谨慎挑开鞘膜,避免伤及视网膜动脉,反向镊以垂直角度于球后2mm处钳夹视神经20s(图1C),缝合结膜及皮肤。次日观察术眼及眼底,选择无感染、无视网膜缺血表现的大鼠进行实验。对照组动物不夹伤视神经,余操作同损伤组。建模后,按各时间点麻醉大鼠,行升主动脉插管,快速灌注生理盐水约100mL后继续灌注含40g/L多聚甲醛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B, pH 7.4) 400mL,先快速灌注其中200mL,后200mL持续灌注固定2h,灌毕立即取手术眼球,置入含250g/L蔗糖的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中, 4℃过夜。冰冻切片机(德国Leica CM1900)中将眼球以矢状位连续切片,片厚12μm。对照组及每个损伤组切片4套。
1.2.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各组取3套切片晾片2h,分别入兔抗大鼠PERK(1∶300)、兔抗大鼠calnexin(1∶300)、兔抗大鼠IRE1(1∶300)+AMPA(1∶400),室温下孵育过夜;分别加入Texas Red标记的驴抗兔抗体(1∶800,Molecular Probes),IRE1+AMPA双标组切片加入Texas Red标记的驴抗兔抗体(1∶800,Molecular Probes)和FITC标记的驴抗兔抗体(1∶400,Molecular Probes),室温下孵育2h,700ml/L甘油封片。以上各步骤间均经0.01mol/L PBS清洗30min。Olympus FluoView 300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采图。采用杜兆江等[12]方法进行神经节细胞计数,每张切片取4~5 个视野,在40倍视野下以10μm ×10μm ×10μm 的网格对视网膜中PERK或calnexin表达阳性的神经节细胞计数,共计10 个单元格,每个标本计数3 个不同位置。
1.2.2 FluoroJade C法染色
切片入含10g/L NaOH的800mL/L乙醇5min,700mL/L乙醇2min,双蒸水2min,0.6g/L KMnO4(高锰酸钾)溶液10min,后浸于双蒸水2min,转入4mg/L FluoroJade C的1mL/L乙酸溶液,置脱色摇床上轻轻摇动10min。双蒸水漂洗1min,共3次,70%甘油封片。Olympus FluoView 300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采图。
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应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各损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采用Dunnettt检验进行分析,设定显著性水平P<0.05。
2结果
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建立后,大鼠摄食饮水正常,无明显质量减轻,未见伤口感染及眼底缺血表现。视神经夹伤后,对PERK或calnexin表达阳性的RGC的计数结果显示,各损伤组calnexin和PERK表达阳性的RGC数均较对照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损伤后4h开始表达阳性RGC数逐渐增加,至24h时达到峰值(calnexin,11.75±1.44;PERK,15.00±0.36),之后72h与168h组较24h组阳性RGC表达数明显减少,各损伤组RGC层PERK和calnexin的表达均比对照组增强,从4h开始至24h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弱;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后8h的各个时间点,均可见IRE1α与AMPA(GluR2)在RGC层表达增强,其中GluR2在胞膜上表达明显增强;FluoroJade C染色在视神经夹伤后72h组,可见大鼠RGC出现阳性反应,并与GluR2的表达呈现双标,同时内核层个别双极/无长突细胞也出现FluoroJade C阳性反应,但GluR2表达阴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