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1 手术评价 白内障手术总体的趋势是向着更小的切口、无缝线的手术发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小及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的优点;而手法分核白内障手术又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适用范围、安全性、手术成本及学习曲线等方面更具优势[3]。在各种方法中,笔者认为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分核白内障手术更符合我国国情,更易被医患双方接受,在提高手术质量的同时能够使手术成本降得更低。一旦很好的掌握手术方法,加上有较好的配合,手术可以大批量完成。尤其在基层医院及落后地区医院推广这种手术方法,对减少白内障盲将会起到重大作用。
3.2 巩膜隧道切口 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具有减少术后散光、缝线少或不缝合、牢固完善、术后反应少、患者早期可以自由活动等优点[4]。笔者认为切口大小以能让晶体半核取出及人工晶体植入为宜,隧道必须够长,并且要深入到透明角膜以便伤口能够自动愈合,同时避免虹膜脱出。隧道也必须够宽,以能取出晶体核和植入人工晶体。
3.3 核处理 主要是浮核和取出核。这是手术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必须充分散大瞳孔,撕囊后用水分离和水分层的方法使核变得尽可能的小并活动起来与晶体分开。在核与角膜内皮之间注入黏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在核与晶体后囊之间注入黏弹剂保护后囊,牵引上直肌缝线使眼球尽量向下旋转,扩大切口与人工晶体的直径相适应,将晶体环经隧道插入到晶体核后面,边注水边往下轻压切口后部,当核随灌注液往隧道外口流出时,晶体环顺势往外拖将核取出。当核还在前房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将核挖出来,否则角膜内皮将会受到严重的永久性的损害。
3.4 并发症 该手术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核处理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损伤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及晶体后囊膜。术中维持前房足够的操作空间是关键,也是避免发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在核上方注入足够的黏弹剂能有效地保护角膜内皮,在核下方注入足够的黏弹剂能有效地保护虹膜及后囊膜。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悬韧带逐渐老化,晶状体后囊膜皱缩,弹性降低[5]。因此,当受到外力作用时,高龄白内障患者更易发生晶状体悬韧带断离和后囊膜破裂。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主要是角膜刀尖端欠锐利、进入角度不当及眼球硬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角膜内皮损伤是小切口手法分核白内障手术最常见而又多发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与核的硬度、大小及术者技术相关,晶状核越大、越硬,处理时间越长,角膜内皮损伤越重,术后角膜水肿越严重,视力也越差。
【参考文献】
1 赵家良,睢瑞芳,贾丽君,等.北京市顺义区白内障患病和手术状况的调查.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8.
2 Emery JM, Little JH.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aspiration of cataract. London: Mosby, 1979,46-47.
3 李凤鸣,赵光喜.眼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120-159.
4 袁佳琴.人工晶体植入术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0-60.
5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3-31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