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文献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分析及其防治

http://www.cnophol.com 2009-6-8 11:27:47 中华眼科在线

    2危险因素

    2.1术前危险因素

    2.1.1患者因素  局部因素:急性结膜炎、睑缘炎、严重倒睫、眼睑部小感染灶、泪道阻塞、泪囊炎、戴接触镜、另1眼眶内义眼、I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内眼手术容易将结膜囊内菌落带入眼内,引起术后感染;全身因素:糖尿病患者,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接受透析、化疗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2.1.2医护人员的因素  因眼内炎发生率极低,部分医护人员不够重视,患者术前准备时间短,不严格操作规程,医护、患者、家属被污染的手或器械,极有可能污染眼部及周围组织,所以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制度和措施,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同时应熟知内眼手术的禁忌症,严格术前把关。

    2.2术中危险因素  (1)手术间或器械污染:消毒不严格的手术间、灌注管道、粘弹剂、超声乳化手柄、灌注抽吸手柄、进入眼内的手术器械或人工晶状体等往往引起大范围的爆发性眼内炎。Kenchappa[11]和Zaluski等[12]在白内障术后爆发的绿脓杆菌眼内炎患者的灌注液、超声乳化仪器的管道、粘弹剂、超声乳化手柄内能培养出相同的菌株,表明灌注液污染、操作不规范、一次性用品反复使用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均有可能引起毒力较强的致病菌感染。所以有人建议所有器械在进入眼内之前都需要用BSS(平衡盐溶液)冲洗以降低手术源性感染机会[12]。(2)术野的消毒:消毒范围从睫毛根部开始,绕睑裂由内向外扩散,上至眉弓以上额部,下至鼻尖、上唇,内侧超过鼻中线,外侧至耳前发际处,重复2~3次。大部分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培养结果显示感染菌株与眼睑、睫毛根部或结膜囊内的菌株相符[13],充分体现术野消毒的重要性。(3)手术方式: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比,ECCE中细菌更易进入前房,这是因为在ECCE过程中前房变浅甚至塌陷的情况时有发生,前房压力骤降,细菌容易进入。而超声乳化手术中,前房稳定,有灌注液不停循环进出,细菌不易进入。通过细菌培养的方式发现ECCE前房污染的比例占28.2%,而超声乳化是7.6%[14]。但是超声乳化手术依赖于灌注抽吸管道完成,管道消毒不严格所导致的感染往往是很严重的。(4)切口方式:切口质量与发生术后感染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切口过大会延迟切口愈合增加眼内感染发生的机会,缝合关闭切口使这种可能性降低[15,16]。上方切口较颞侧主切口感染率低。Colleaux等[17]发现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的眼内炎发病率并无差异。(5)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愈长,感染几率愈大。若超过60min则被认为是眼内病菌污染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都支持一个观点:术中后囊破损需进行玻璃体切除或已有后囊缺损者,术后眼内炎发生几率增加5~10倍[18,19]。正常情况下白内障术中进入前房的毒力较低或/和数量较少的细菌在正常前房环境中易被清除。而后囊膜破损细菌进入玻璃体腔,由于玻璃体无血管,代谢产物清除缓慢,是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一旦感染,病原体易于在此繁殖[20]。(6)人工晶状体的植入:Assia等[21]发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晶状体只是接触眼表面,它的表面污染率即达到28%;动物实验证实[22]:植入人工晶状体组眼内炎发生率较单独白内障囊外摘除组发生率显著增高,且人工晶状体组较未植入组眼内炎重,持续时间长。而且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对病原菌的粘附性不同,一般硅凝胶型较丙烯酸酯型或PMMA型风险大,这与致病菌及人工晶状体生物学特性相关。

    2.3术后危险因素  切口愈合不良或切口技术掌握不当时可增加感染机会;切口裂开或渗漏,特别是切口中有玻璃体嵌顿。有资料显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中发现22%切口愈合不良。在拆除球壁切口或伤口缝线时,暴露于外表的线结可将致病菌带入眼内引起眼内炎。

    3分型及临床表现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分为:感染性(67%)及非感染性[23]。而感染性眼内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

    3.1急性眼内炎  通常指在6wk内发生的。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其它G+菌以及G的棒状杆菌等。真菌感染极少见。临床表现:视力下降、传入性瞳孔障碍、眼痛、角膜水肿、角膜浸润、纤维素渗出性前房反应、前房积脓、玻璃体炎症、视网膜炎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或不伴外眼炎症表现包括睫状充血、球结膜水肿、眼睑水肿。如果感染扩散到眶内,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突出等。

    3.2慢性眼内炎  一般发生于术后6wk甚至数月后。真菌性眼内炎的潜伏期最长可达210d。痤疮丙酸杆菌、真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症状较急性眼内炎轻,也可有术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角结膜充血水肿,前房积脓甚至晶状体囊袋内积脓,虹膜睫状体炎及玻璃体炎等眼前、后段炎症表现。

    4诊断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房水、玻璃体标本培养的阳性结果。有一些眼内炎病例房水穿刺培养阴性而玻璃体穿刺培养阳性,故联合房水和玻璃体穿刺培养是需要的。

    5治疗

    目前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进展,如何减少并发症、保存有用的视力是现阶段眼内炎治疗的目标。眼内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其预后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前房积脓等眼内炎迹象,应该立即作如下处理:24h内行玻璃体腔取材注药术,将玻璃体腔液涂片找菌丝、细菌培养、真菌培养、药敏实验。

    5.1药物治疗

    5.1.1玻璃体腔注射  玻璃体腔注射是感染性眼内炎时使用抗生素最有效的途径。多个研究表明,大多数抗生素只能在玻璃体腔内36~48h内维持高于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浓度。由于激素能减少眼内炎症反应使血眼屏障发生改变,使得玻璃体腔内注射的抗生素的半衰期延长[24],因此联合激素玻璃体腔内注射时,多次抗生素注射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5.1.2抗生素的选择  (1)β内酰胺类: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对G+球菌有很强的抗菌能力。头孢唑啉曾是治疗G+菌感染的眼内炎的首选药物,但随着耐药株的出现已逐步被其他药物取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多数G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代表药物为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而对G菌包括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的作用,且其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不少专家主张用其替代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玻璃体腔内注射。代表药物为头孢哌酮-先锋必,头胞他啶。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G+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强,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因此其抗菌谱更广,代表药物为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泰能)是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硫霉素的脒基衍生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早期使用亚胺培南对创伤后腊样杆菌感染有效[25]。目前青霉素类药物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已不常用。(2)氨基糖甙类:氨基糖甙类的抗菌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于各种需氧G菌具高度抗菌活性,对绿脓杆菌也较敏感。庆大霉素是广泛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之一。目前较多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的庆大霉素也可造成视网膜毒性。不少专家认为玻璃体腔内注射庆大霉素的潜在危险非常大,使用剂量一般<0.2mg。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抗菌谱为氨基糖甙类药物中最广,对绿脓杆菌等一些G菌所产生的钝化酶稳定。很多对其他氨基甙类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产生耐药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菌和绿脓杆菌等对其仍敏感。它较庆大霉素具有毒性更低,作用更强等优点。临床玻璃体腔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的剂量<0.4mg。而较大剂量注射后可能出现黄斑水肿,黄斑区多发性视网膜内出血等状况[26]。妥布霉素抗菌作用与庆大霉素相似,其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庆大霉素强2~4倍。注射剂量<0.2mg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27]。(3)喹诺酮类:属于人工合成抗菌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通过抑制DNA螺旋酶作用,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抗菌谱广,尤其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但由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幼年动物中对软骨的损害,小儿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第三、四代产品: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环丙沙星体外活性在临床使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强,一些对氨基糖甙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耐药的G及G+菌对其仍敏感。研究表明,玻璃体腔内注射剂量<0.2mg。氧氟沙星0.1~0.2mg是其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剂量;第四代喹诺酮,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到衣原体,支原体等。它对G+菌和厌氧菌的活性作用显著强于第三代,同时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也有很多改善。由于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是对G+及G菌兼有作用的广谱抗生素,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左氧氟沙星对需氧G+球菌或厌氧菌作用较氧氟沙星有所增强。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剂量<0.5mg,未发现视网膜毒性反应,且眼内浓度远高于最低抑菌浓度[28]。曲伐沙星动物实验提示兔眼注射剂量<25μg是安全有效的[29],而随着剂量提高,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神经纤维逐渐发生破坏。(4)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是对G+球菌具有高效作用的多肽类抗生素,属于速效杀菌剂,可抑制细胞壁合成,迅速分解细菌。通常细菌对其不产生耐药性,且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不少专家认为如实验室检查排除了G菌感染,万古霉素是惟一合适的抗生素,而在缺乏实验室支持情况下,应加用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或是另一种抗G菌抗生素(如头孢他啶)。目前认为注射剂量<1mg是不会产生视网膜毒性的[30,31]。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化学结构与万古霉素相近,作用相当于后者的1.25倍。建议去甲万古霉素玻璃体腔内注射剂量<0.8mg。(5)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需氧G+菌与G球菌及某些厌氧菌。克拉霉素是大环内酯类的新品种,眼内注射安全剂量为1mg。克拉霉素抗菌谱广,半衰期合适,可作为玻璃体腔内注射的选择药物之一。(6)林可霉素类:抗菌谱与大环内酯类相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华眼科在线)(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白内障,眼内炎)的信息
      热门图文

    今夏最抢镜的火辣活力

    学化性感眼妆让诱惑电

    决定女人健康的14个部

    祛除鱼尾纹so easy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