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散光状态分布 见表1。
2.2 散光度分布 见表2。
受检1146人2291眼中,散光303例560眼,占受检眼的24.44%,其中混合散光25眼,占1.09%。>1.00D的散光为13.75%,最大散光度4.00D,在复性散光的457眼中,顺规性散光424眼,占92.78%;双眼散光257例,占84.82%,均为对称散光。随年龄增长散光减少(χ2=19.353,P<0.01),散光度逐渐减低(χ2=24.57,P<0.01),而从表1可以看出,此差异主要是由于0岁组散光发生率较高所致(0~1岁组:χ2=12.38,P<0.01,其中以远视散光的减少最为明显χ2=11.68,P<0.01),而1~3岁之间的变化无差异(χ2=1.30,P>0.05)。
各年龄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近来的研究显示婴儿和学龄儿童散光的发病率是不同的。婴儿散光的发病率很高,而学龄儿童的很低,表明早期散光的大部分在1到6岁时被消除了。
Abrahamsson对299名有≥1.00D散光的1岁儿童进行了纵向追踪观察,发现在出生后头两年内远视散光程度的减低最为明显,并且大多数1岁儿童的远视散光轴位于180°[2]。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婴幼儿眼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3],散光率24.44%,而以婴儿散光发生率最高,为34.21%,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复性散光是散光的主要类型,占81.61%,多数表现为复性远视散光,散光度以1.00
D以下为主,平均散光度0.70D,并且,随年龄增长散光减少,散光度逐渐减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散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等效球镜度的分布变化经线性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柱镜屈光不正极有可能转化为球镜屈光不正。这些结论与Fabian的正视化观点一致。婴幼儿中眼散光形式的另一特点是顺规散光,占92.78%,与王利华[4]、汪方润[5]报告一致,而与Abrahamsson[2]的报道有差异,我们的资料中没有发现散光轴向随年龄变化的证据,这表明了散光轴向的稳定性。
合理矫正婴幼儿眼散光对儿童弱视、斜视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由于婴幼儿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散光[3],并且随年龄增长,其程度逐渐减低,因此在实际矫治时可根据其年龄和屈光度适当减0.25~0.50D,以利于其正视化发育过程。本次调查中,在屈光差参的34例中有21例散光,发生率61.76%(χ2=20.65,P<0.01)。因此在对很小的儿童验光配镜时,散光和屈光参差的关系必须给以考虑。
作者简介:李丽红(1960-),女,云南昆明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眼科。
参考文献
[1] 徐广第编著.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5.33.
[2] Abrahamsson M,Fabian G, Sjostrand J.Changes in astigmatism between the ages of 1 and 4 years:a longitudinal study[J].Br J Ophthalmol,1988,72∶145.
[3] 李丽红,郭智一,马艳玲,等.昆明市婴幼儿眼屈光生理值测定[J].云南医药杂志,1999,20(6)∶406.
[4] 王利华,刘丽萍,于秀敏,等.2~6岁儿童眼屈光度生理值测定[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4,2∶67.
[5] 汪方润,沈华敏,阮培明,等.学龄前儿童眼屈光度生理值测定[J].中华眼科杂志,1986,22∶17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