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 果
2.1 病例分期
眼底病变按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进行分期[2],眼底视网膜无异常者44 例(48.35%),单纯型DR组38 例(41.76%),增殖型DR组9 例(9.89%)。单纯型DR组中早期病变7 例,Ⅰ期10 例,Ⅱ期12 例,Ⅲ期9 例。增殖型DR组中Ⅳ期5 例,Ⅴ期2 例,Ⅵ期2 例。
2.2 DR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见表1)表1 DR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DR的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延长而增加,糖尿病病程少于5年,DR发病率占31.48%(17/54),5年以上发病率为76.67%(23/30),其中增殖型DR为16.67%(5/30)。11年以上的发病率为100%。
2.3 各组糖尿病患者的果糖胺值(见表2)表2 DR与FTM检测值
果糖胺与DR关系密切,果糖胺均值上升与DR进展呈正向关系。本组单纯型DR组较正常眼底组,增殖型DR组较单纯型DR组的果糖胺均值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殖型DR组较正常眼底组的果糖胺均值升高更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2.4 DR合并全身并发症的情况(见表3)表3 DR与常见并发症
最常见为末梢神经炎。其次,在正常眼底组依次为高血压、感染(多为肺部和泌尿道感染)、肾病、骨质疏松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在DR组,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高,尤以肾病表现明显,临床以糖尿病性肾病并发症损害为最严重。其中,增值型DR组包括2 例严重肾功能损害,2 例死亡病例也均发生在增殖型DR组。
3 讨 论
DR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根本原因,血糖控制不良与DR的出现及严重程度有关。
传统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测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且只能代表瞬间糖代谢的情况。果糖胺是血清中葡萄糖的醛基与蛋白质赖氨酸残基经非酶促反应所形成的一种酮亚胺结构,其半衰期为14~28 d。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果糖胺代谢周期与蛋白质相同[3],其含量受机体内血浆蛋白和血浆浓度的影响。它的血清浓度作为“血糖记忆”反映了1~3周内持续变化的血糖浓度的均值[4],且在进食前后无明显变化,是数据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指标。
目前国外已经开始重视检测患者血中果糖胺,并结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综合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用以预测和评估糖尿病患者DR发生及进展情况。
本实验对于果糖胺的测定结果表明,正常眼底组与单纯型DR、增殖型DR组两两比较,果糖胺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高果糖胺与DR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果糖胺值越高,DR的发生及进展的概率就越高。本研究中亦发现,单纯型DR组及增殖型DR组合并其他并发症较正常眼底组明显升高、复杂、严重,并且具有多重性。2 例严重肾功能损害及2 例死亡病例均发生在增殖型DR组。根据表2、表3的结果还发现,糖尿病患者全身并发症与DR的严重程度呈正比。随着全身并发症的加重,DR发生及进展的概率就越高、FTM值逐渐升高的趋势就越明显。
以往观点认为:眼底视网膜微血管瘤是DR最早期的临床征象,在糖尿病中发生率最高。研究发现[5]:DR的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是糖尿病发生率最高的病变,是DR的最早征象。本组结果:眼底镜检下“正常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明有早期病变者7 例占7.7%,其中1 例患者,眼底黄斑部有毛细血管荧光渗漏及毛细血管扩张,小静脉扭曲。表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较好方法。提示应重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和定期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便及时发现DR利于防治。总之,常规早期和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FTM检测,同时结合血糖检测结果综合评价血糖控制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DR发生及进展情况可以起到预测和评估的作用,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视角。但是FTM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白蛋白与血糖对其影响显著。FTM水平在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血糖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其检测中尤其要结合血浆蛋白的水平综合判断,排除白蛋白的干扰作用,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 邓金印,高妆龙,鹂全福,等.52例糖尿病患者图形视诱发电位检测[J].中华眼底杂志,1995,11(3):163.
[2] 第三届全国眼科学会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1985,1(3):21.
[3] 茅彩萍,顾振纶.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2):148152.
[4] 王云强,王英侠,孙晓玲,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血糖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5):286287.
[5] 陈家彝,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荧光血管造影的早期征象[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3,6:38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