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殿秋 毛永侠 于天华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1 1 吉林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心电图
老年性白内障多需手术治疗,心电图是术前一项必要的常规检查,为患者是否能够承受手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老年性白内障780例住院患者,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2.6岁。男性360例(46.2%),女性420例(53.8%)。780例患者均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采用3导心电图机,以25 mm/s的走纸速度描绘心电图。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有多种异常者按一种异常作为1例次统计。
2 结 果
本组老年性白内障心电图异常发生率57.7%(450/780)。各年龄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60~岁组46.0%(52/113),70~岁组54.8%(113/206),80~岁组60.4%(200/331),90~95岁组65.4%(85/130)。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房颤45例占5.8%,各类早搏191例占24.5%,房室传导阻滞109例占14.0%,束支传导阻滞39例占5.0%,窦性心动过缓66例占8.4%。
3 讨 论
白内障为老年人首位致盲眼病〔2〕。老年人由于整个机体衰老、血管运动张力和迷走神经张力调节功能不稳定,在情绪变化或少量体力劳动后很快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出现心律失常。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进行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本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逐渐老化。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与全身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高血压、心脏病为多见。有人认为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与局部、全身的循环障碍成正相关关系〔3〕,心血管疾病影响循环系统,进而累及到眼部的微循环系统,致晶体老化而出现白内障。
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4〕。本组房颤45例,发生率为5.8%。以前认为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原因为冠心病,近年认为可能与心房内纤维化与脂肪浸润有关。早搏即期前收缩,本组共191例,发生率为24.5%,其中房性期前收缩134例,室性期前收缩57例。房性期前收缩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通常提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多因心肌受到电、化学、机械等刺激引起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激动所致。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衰老使窦房结起搏细胞减少、心房肌内脂肪和纤维组织增多、束支交接处传导纤维减少而引起各种传导阻滞。本组中房室传导阻滞109例,发生率为14.0%。Ⅰ度与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不太慢者无需治疗,一般可耐受手术,但术中要避免压迫和牵拉眼球、眼肌,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对Ⅱ度Ⅱ型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应积极治疗。束支传导阻滞39例,发生率为5.0%。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左束支传导阻滞。老年人发生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与心室的肥大扩张、心肌缺血和慢性炎症有关。本组中窦性心动过缓66例,发生率为8.4%。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内起搏细胞逐渐减少、传导系统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而使老年人的心率减慢。
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低,眼科手术对机体的刺激虽然很小,但球后麻醉、眼压高、术后眼不适、伤口痛、饮食睡眠欠佳等都可作为一个刺激,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或使原有疾病加重〔5〕。通过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功能、发现潜在危险因素、确保顺利完成手术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应术前用药,病情稳定后在心电监护下手术。
眼科麻醉、手术易引发眼心反射,故术前应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充分麻醉,解除患者的痛苦;术中操作准确轻巧,缩短手术时间。围手术期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营养心肌、改善心肌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对于心电图异常者可采用术中、术后心电监护保证手术期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 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489.
2 张士元,邹留河,高永庆,等.全国盲及低视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1990:26(5):2604.
3 蔡师师.老年性白内障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老年病学,1998;12(1):334.
4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6.
5 覃 建,黄奕祥.老年眼科疾病患者心电图分析〔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4;16(2):256. |